首页 > 家电 > 正文
分享到:

美的启动A股史上最大常规回购

时间:2018-07-06 08:59:55 来源:信息时报 评论:0 点击:0
  近期A股市场上市公司股票回购频现,而昨日美的将此推向了高潮。美的集团昨日发布公告,宣布了一项不超过40亿元的回购计划。若完全实施,将成为A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回购。随着大盘反复磨底,不少个股的股价大幅下跌,基于此,包括美的集团在内的上市公司纷纷通过回购股票等方式提振市场信心。昨日,美的集团反弹涨2.08%,家电板块在其带动下也逆市飘红。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家电行业的经营发展仍然较为稳健,但股价已经被严重低估,此次美的集团的大规模回购正是表明了公司对自身价值的认可。

  美的拟不超过40亿元回购

  据公告披露,美的集团拟在回购股份价格不超过50元/股的条件下,启动不超过40亿元的回购。若按回购金额上限测算,预计回购股份数量不低于8000万股,约占其目前已发行总股本的1.2%。回购方案实施期为12个月。

  若美的集团本次40亿元的回购完全实施完毕,将成为A股史上规模最大的常规回购。同花顺数据显示,自2011年回购开启以来,除了2014年石化油服(现*ST油服)因为重组实施的63.03亿元回购以外,此前单次最大规模的回购是新湖中宝于2016年6月底完成的19.67亿元回购,其次为永辉超市今年1月份实施完成的16.25亿元回购。此外,海通证券和万科A曾分别在2015年12月、2016年1月推出上限为216亿和100亿的回购方案,不过,最终前者未能实施,后者最后仅回购了1.6亿元。目前,美的集团的回购预案仍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即便审议通过,也需同时满足股价在50元以下的条件。

  因此市场也有声音担心,美的集团如此巨大规模的回购,可能不一定能完全实施。据天风证券测算,假设美的集团以50元/股价格回购8000万股测算,并实现股份注销,那么回购注销完成后有望对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一次性增厚约0.04元,增厚幅度约1.2%。深圳锦洋投资基金经理梁沛颖向信息时报记者表示,从理论上来说,即便美的集团按照上限回购40亿,回购股票并注销的动作本身对股价提振的幅度也不会很大。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美的集团的回购体现了公司管理层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因此股价的实际提振效果远不止1.2%。“作为优质股,美的集团最终回购多少股份的影响其实并不大。”

  回购基于股价跌出公司价值

  对于本次回购,美的集团表示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在综合考虑公司近期股票二级市场的表现、主营业务发展前景、公司财务状况以及未来的盈利能力等基础上,为使股价与公司价值匹配,增强投资者信心,维护投资者利益,公司决定拟以自有资金回购公司股份。”公告称。

  自6月中旬以来,大盘反复磨底,不少个股大幅下跌,美的集团股价也一路下滑,连续16个交易日的跌幅超过19%。尤其在本周,美的集团的股价快速跌落,仅周一便大幅度下跌6.78%。美的集团的回购预案可以说推出得恰逢其时,昨日股价也因此得到提振,反弹2.08%,收报46.05元。

  从基本面来看,美的集团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均较为理想。40亿规模的回购,对于美的集团的资金状况来说也没有太大负担。据美的集团公告披露,截至去年年底,公司总资产为2481亿元,货币资金余额483亿元,负债率66.58%。假设此次回购资金40亿元全部使用完毕,回购资金占公司总资产仅1.61%。

  美的集团近三年以来的业绩增长也十分稳健,保持着每年15%~20%左右的同比增速。今年一季度,美的集团实现了52.56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0.76%。上半年业绩预告虽尚未披露,但据招商证券近日的调研纪要,预计美的集团1~5月的业务增速依旧在15%~20%的稳健区间。海通证券研报也表示,“KUKA、安得智联、美云智数等助力美的从2C向2B领域拓展,打开成长空间,突破估值枷锁。公司18年费用负担消除实现轻装上阵,业绩高增确定性强。”

  分析称家电板块估值已处历史底部  在此带动下,昨日家电板块也表现亮眼,与银行股携手逆市飘红,指数上涨0.13%。同花顺数据显示,板块内包括格力电器、青岛海尔、华帝股份、创维数字等12只股票均实现上涨。其中海立股份、万和电气和同洲电子的涨幅最大,分别为5.35%、3.31%和3.23%。

  梁沛颖认为,美的集团目前的估值是14.3倍,在家电行业中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格力电器的估值也仅10倍左右。“虽然美的、格力等家电龙头最近三年的股价涨幅较大,但它们的业绩增长也较快,对比海外家电龙头,A股家电龙头的估值相对更低,成长性也更高。因此,家电行业目前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价值已处于被低估的状态。”

  从经营发展来说,家电行业观察人士刘步尘也向信息时报记者谈到,当前家电龙头企业的基本面并未发生问题,未来发展仍然较为乐观。“目前推动家电企业发展的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升级,主流企业普遍向中高端转型,产品单价提升,即使市场空间不变,也能实现营收增加。二是拓展国际市场,即使本土市场受限,国际市场可以带来增量。三是新产品开发,可以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比如过去没有洗碗机、干衣机,现在企业有了这类产品,这就是增量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