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正文
分享到:

爱恨年终奖:映射行业及业内公司兴衰

时间:2013-02-08 10:14:28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论:0 点击:0


现金激励谁

李静颖

天上真的会掉金子吗?答案是,真的有可能哦,而且掉下的很可能还是一笔不菲的现金。

不久前,常熟仕德伟集团(下称“仕德伟”)年会现场真的拿出250多万元现金当场“砸”向部分员工,在台上收到现金的每个人都高举起手里厚厚的一叠人民币,还有不少人在现场把拿到的现金抛到空中。

现场幸福得像花儿一样的场景被记录下来并迅速发布在网上,不想一时间引来疯狂转发。“这家企业也太豪爽了吧”、“真想马上去应聘”诸如此类的评论铺天盖地,几乎让所有关注到这条信息的人都发出羡慕的感慨。

在某房产中介任职的销售人员吴自彬今年也有类似的感受,他告诉记者,今年年会上他所在的企业也当场拿出一部分的现金用于奖励这一年销售队伍里的TOP 10。“我们每年都有用发现金的形式作为年终奖励,今年算下来拿到的还比去年多了。”吴自彬说,“虽然大家都觉得去年的房地产行业低迷,但其实抑制了两年的刚性需求在去年还是有较为明显的体现,我们公司还提前完成了2012年度销售目标,并对今年的行业发展也持乐观的态度。”

其实,无论年终奖发放形式多么独具创意,职场人最喜欢的还是现金,因为“把钱拿在手里的感觉最踏实”,然而,年终奖用现金形式发放的企业并不多,主要集中在那些依赖于代理商渠道的企业。另外,在翰德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毕琳看来,在一些非上市企业中也会存在年终奖发放现金的情况。

对企业而言,现金更多时候是一种鼓舞士气、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的砝码。吴自彬说,在现金发放现场,各销售团队负责人还当场签下了军令状,向领导保证完成今年既定的销售目标。

而仕德伟慷慨拿出的这笔奖金背后也有着一段所谓的“对赌”故事。根据该公司网站提供的信息,去年10月公司的高、中、基层员工90人一起参加了为期10天的“全员智慧生发”系统培训,之后在“全员智慧生发”落地启动大会上公司与部门及员工采取对赌的方法来挑战业绩极限,通过签订阶段目标对赌责任状,让人意外的是之后短短两个半月的销售业绩超过了2010年全年的总额,员工与公司的对赌成功,故而在年会上,董事长全部兑现了对赌现金的承诺。

毕琳认为,从短期而言,发放现金的形式对员工的工作一定会有刺激,但从长期而言,薪酬并非唯一途径。在她看来,激励员工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企业的发展、员工本身的发展空间、对员工的培训以及员工是否被安排在合适的职位等都将影响员工的士气。“除了重视薪酬,企业需要保持与员工的沟通让员工投身企业的战略愿景并认可自己是团队一员。”毕琳强调。而这对企业而言,或许是比砸现金更为激励人心、凝聚人气的举措。插图/苏益

隐性福利堪比硬通货

马可佳

奖金只是一种形式的福利,而对于另一些企业而言,员工得到的“隐性福利”远远超过奖金。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铁道部部长盛光祖表示,将大力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确保2013年全年开工建设10万套、基本建成7.5万套职工保障性住房。

福利分房,是一种堪比“硬通货”的奖励方式。这样的奖励,能抵得上许多公司员工一辈子的工资和年终奖总和。

此外,一些公司则为员工变相提供了买房机会或住房机会。广州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透露,该公司提供的年终奖是隐性福利,员工首次贷款购房,可以获得一个点的利率优惠,并有20万元、10年还清的无息贷款,可省下10多万元的利息。在腾讯公司也有一项名为“安居计划”的福利,为首次购房员工提供免息借款。

徐工集团人力资源部长蒋磊透露,徐工在内部花费3亿建立人才公寓,为刚毕业买不起房子的大学生提供额外福利。

由此可见,隐性福利范围很广泛。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则认为,隐性福利是指某些部门、单位在政策、制度之外发放的各种货币或非货币形式的收益。除了制度内的福利,哪怕是单位发给员工的大米、肥皂、抽纸等日常用品,都算是隐性福利。甚至有些制度内的福利,如果发放额度超过了发放标准,也算是隐性福利。比如交通补贴,“本来应该发600元的,最后发了3000元,超出标准的2400元,也算是隐性福利。”

近年来,iPhone、iPad这些流行的电子产品也成了一些单位的隐性福利。某事业单位举办的年会上,单位给员工设置了一个抽奖环节。奖品大多是价值5000元左右的电子产品,而且中奖率100%。这也是隐性福利的一种。还有些福利是特殊的待遇,比如一些航空公司,员工可以享受特殊折扣的机票和亲属出国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