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网站 > 正文
分享到:

中国智能建造:建筑业正迎来数字化内生变革

时间:2022-10-24 16:20:03 来源:虎嗅App 评论:0 点击:0
  建筑业正在迎来一场数字化的内生变革,机器人技术的进步正在改变行业的未来。

  近日,由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制订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建筑机器人地坪施工及验收标准》《建筑机器人地坪漆涂敷》《建筑机器人地坪研磨》《地面清洁机器人》(以下简称“标准”)编制组专家成员达成一致,上报协会进行公开征求意见,预计2022年12月31日前完成发布。

  一个背景知识是,根据国家《“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未来我国建筑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要求: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打造一批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培育一批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工地里看不到太多工人,传统的建筑方式正在被装配式建筑构件改变,各种危险、繁重、环境恶劣的工序,正在被机器人替代,效率提升了3-5倍,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时刻发生在全国很多建筑工地。

  新的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产业、经济、社会甚至是生活方式,也在改写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效率。

  智能建造为什么是中国?

  智能建造,正在改变全球建筑业,以中国为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建筑业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约占全球建筑业50%的份额,这也意味着建筑材料使用量也是全球第一,建筑业本身能耗和污染较大,传统工序效率低,智能建造的智能技术,应用智能化系统可以提高建造过程智能化水平,达到安全建造的目的,提高建筑性价比和可靠性,提升效率,降低能耗。

  事实上,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建筑业中,想要智能化改变并非易事。

  环顾四周,虽然规模大,但我国建筑业发展较为传统,粗放化、碎片化导致高质量发展仍有差距,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等都提出了建筑业的发展战略,要求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工业化等提升产业竞争力。

  推进智能建造,前景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制造企业利润率很低,缺乏自主资金投入。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缺乏相关技术经验,许多企业缺乏统一的部门来系统规划和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革的进程。

  智能建造的实现能够对于建筑工程生产体系进行全方位赋能,使得建造过程的线上线下融合、技术和工序的协同,中国智能建造业需要解决三个难题:

  构建工程信息模型

  通过BIM技术,进行工程的全系统管控。BIM又称建筑信息模型,该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在计算机中建立出一个虚拟建筑,该虚拟建筑会提供一个单一、完整、包含逻辑关系的建筑信息库,甚至包括材料等级、价格,这些数据能贯穿项目的整个寿命期。

  数字化协同能力

  传统建筑企业容易陷入“孤岛效应”, 即信息孤岛、自动化孤岛、信息系统与自动化系统之间的孤岛。没有信息和数据,就无法完成对于数据挖掘价值实现人工智能的自动化学习、管理等算法应用,这需要具有建筑业务的深刻认知,也需要技术思维。

  机器人制造与应用

  智能制造最终还是要落到制造技术和装备上,虽然我国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以及5G深入应用上处于优势地位,但能否进行机器人制造和协同使用,是实现智能建造的关键。

  但世界第一的产业规模,也意味着强大的产业基础,拥有庞大的产业样本,有更多进行行业实践和探索和大规模应用形成规模效应和降低边际成本的可能。

  为什么是博智林

  比如博智林,作为一家兼具全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双重特性的企业,通过自主技术革新,博智林聚焦三个核心要素,即保障施工安全、提升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打造属于中国的智能建造体系。

  博智林作为全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之一的碧桂园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基于碧桂园超大体量的建筑开工面积,博智林的研发和应用有了充足的落地实验和使用场景,如今,博智林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已经全部应用在建筑机器人之中,通过打造智能建造全产业链赋能的方式,向建筑业输出。

  从研发角度看,“建筑机器人+BIM+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博智林打造的智能建造的体系,三者之间不是孤岛,而是建立在协同的基础之上,系统性数字化解决方案覆盖勘察、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内容前置,为建筑机器人提供路径导航、仿真模拟等基础数据模型,自动生成工序任务,实现人机协同。

  清扫、打磨、喷涂,在传统建筑业污染粉尘飞扬的场面不见了,在工地里只能看到一台台智能机器人按照预先的规划,自动完成操作,以混凝土天花板打磨机器人为例,综合施工效率高达40㎡/h,是人工的1.6倍,还具备自动吸尘的功能。

  传统人工喷涂需要高空作业,危险系数大,遇到高温等恶劣天气无法施工,而外墙喷涂机器人代替人工后,安全性得到保证,效率提高3-5倍,工期也缩短了。

  以博智林的流动制砖车为例,它用游牧式作业方式就地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深加工,通过科学的材料算量系统,变废为宝,节省建废清运费、砖类建材采购费,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及碳排放。

  类似的场景是诸多工地的日常,博智林已有32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29个省份超60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1500台,累计应用施工超1000万平方米,除了应用于碧桂园自身的项目,博智林已经入选广东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包含广州铁路白云站、华润置地总部大厦、深圳安居风铃府等,与佛山顺德区政府打造机器人创新应用先导区,构筑建筑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相比其他房产建筑企业,一些公司还处于单一装配式建筑领域,或者处于研发和样机阶段,并没有实现博智林的规模化应用。

  住建部副部长张小宏曾公开表示,要加快完善智能建造支持政策,形成一批标志性建筑机器人产品,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的人工作业。

  作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建筑业,崇高的技术追求永远不会停止,中国式智能建造的背后,是国家政策,标准的支持,正是博智林的带动,及大规模的商业应用,推动着中国建筑业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