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网站 > 正文
分享到:

医药行业的另一面:硬肌肉与虚脂肪共存

时间:2022-10-18 10:35:35 来源:氨基观察 评论:0 点击: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氨基观察

  遇到身体上的病痛,人们可以求医问药。但当医药行业遇到发展的疼痛时,又能向谁去寻求答案呢?

  站在十字路口的万亿医药行业公司,尤其是尚未有造血功能的生物科技公司,迫切的需要寻找答案。

  在过去的三季度末,医药行业刚刚经历了“黑色九月”:

  创新药方面,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领头羊跌幅均超过20%;创新器械领域,微创医疗、启明医疗等头部公司股价同样遭遇挑战。

  虽然所有人都认为,正在进行中的调整是难而正确的,不会影响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期态势。

  但事实却是,持续走低的不只是这些公司的股价和市值,也是市场对这个行业未来的预期。时移世易,医药行业乐观者越来越少,悲观者规模日渐庞大。

  某种程度上来说,医药行业和房地产很像,都需要外界资本的强力支持,股价越低迷行业公司越危险。正所谓,信心比黄金重要。

  好的一点是,就在令所有人窒息的时候,医药行业总会在不经意经上演反转时刻。10月14日,医药市场就以一场残暴的欢愉,终结了9月以来“残暴”的下跌。

  反转行情能否持续不得而知,但至少它在短期内,成功为整个医药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

  01 供给侧改革下的阵痛

  国内医疗行业繁荣不假,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硬肌肉与虚脂肪共存。

  创新药领域,最典型的莫过于国产PD-1。截至目前,获批上市的国产PD-1已经多达8款,直接进入产能过剩时代。

  扎堆严重的,又岂止PD-1。当前最火热的CAR-T疗法,同样是中国企业主战场。据Clinical Trials数据,全球CAR-T治疗临床试验数量超600项,其中超过50%来自中国。

  就连国内肺癌患者群体不到3万人的KRAS G12C抑制剂,入局者也不再少数,目前公开专利的药企便超过20家。

  创新医疗器械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从人工心脏瓣膜到神经介入,再到肿瘤NGS,入局者都如过江之鲫。

  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任何一个当红领域,在国内能躲过“内卷”的命运。在这一背景下,供给侧改革难以避免。

  去年7月份以来,生物科技公司二级市场走熊,便由这2大因素引发。

  首先,是政策的不断高压,“集采”+“医保谈判”成为悬在药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去年7月《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的发布,更是宣告创新药供给侧改革的开始;

  其次,是国内不断加深的内卷趋势,与频频受挫的出海征途,加上明星靶点研发遇挫冲击,让市场对创新药企的前景悲观之极。

  两大因素共振,最终导致了一、二级市场的信心崩溃,迎来供给侧改革的阵痛。

  当然,对于更看重创新的生物科技行业来说,估值回落并非坏事,它能够让市场重回理性,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真正有实力的公司,往往会穿越迷雾最终成长为行业巨头。

  02 不断蔓延的寒气

  任何一个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本质上都是寒气不断蔓延的过程。

  如今,整个医药行业的二级市场便哀鸿遍野。如下图所示,A股各医药戏份行业的估值,均处于近10年以来低位。这背后,是投资机构对于医药板块信仰的崩塌。

  过去一年,逃离医药行业,是二级市场主旋律。如下图所示,在2021年医药行业情绪最高涨时期,申万医药行业成交额占沪深总成交额的比重,一度接近16%。然而,近一年来,这一数字急剧下滑,如今已经下滑至8%以下。

  机构投资者均在撤离医药行业。如下图所示,作为机构投资者代表的公募基金,医药持仓比例,早已经跌至近十年最低的水平。

  港股主要以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为主,没有合理的估值指标可以观察,但通过二级市场表现,也能够对惨烈程度有直观感受。

  今年以来,港股49家18A公司(代码带B),只有百心安、乐普生物、康诺亚、开拓药业、百奥赛图几家企业上涨,其它企业均大幅下跌,中位数为-53%。

  也就是说,腰斩只是标配。包括嘉和生物、药明巨诺、三叶草生物等跌幅均超过70%,其中三叶草生物今年以来跌幅达85%。

  跌幅动辄超50%,医药行业像一个巨大的财富黑洞,吞噬着中国亿名投资者的钱袋子。二级市场的一地鸡毛,意味着再融资和IPO等生物科技公司最为重要的融资渠道被关闭。今年以来,在港股上市的18A企业寥寥无几,完成再融资更是只有康方生物等极个别企业。

  一级市场的融资热度,早已受到二级市场寒气的影响。根据火石创造数据,今年1-8月,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累计金额额891.74亿元,同比下滑45.2%。

  从绝对值来看,一级市场融资额依然不低。但正如上文所说,持续走低的也是市场对这个行业未来的预期。

  一旦悲观情绪过于浓重,对于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来说,必然不是好事。即便是具备研发实力的优质公司,在寒冬下危机的发生概率也会急剧上升,事态往越来越严重的方向滑行。

  日前,便有Biotech创始人喊话资本:回归理性,手下留情。

  虽然下行周期是生物科技行业的重要组成,但如今国内的生物科技行业,或许需要一针强心剂。

  03 医药行业需要强心剂

  就在令所有人窒息的时刻,反转悄悄来了。10月14日,医药二级市场以一场残暴的欢愉,振奋整个行业士气。

  港股市场,恒生生物科技ETF是代表。自去年10月份推出至今,恒生生物科技ETF亲身经历了医药行业的漫漫熊途:从2021年高点的1.022港币,最低跌至0.482港币。

  不过在今日,恒生生物科技ETF盘中最高涨幅达7.92%;截至收盘虽有所回落,但涨幅依然达到6.2%。

  A股的“暴利美学”更是让人疯狂。截至收盘,生物医药ETF涨幅9.26%,距离涨停一步之遥;医疗器械ETF则是在午盘后直接涨停,霸屏医药圈。

  个股方面,则更加波澜壮阔。在A股,共有近70家企业涨幅超过10%,恒瑞医药、长春高新等企业都是老树逢春,早早冲上涨停板;

  医疗器械方面,迈克生物、南微医学、惠泰医疗、心脉医疗、新产业和开立医疗不甘落后,上演20cm涨停板。

  在港股,同样有超20家医药企业涨幅超过10%,微创机器人、荣昌生物、康方生物、信达生物等明星企业领跑涨幅榜。

  国内生物科技行业从无到有,泡沫的传导是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但整个医药行业的信心恢复,大概率要从二级市场开始。

  虽然是什么主导了此次医药行业的大反转不得而知,反弹还是反转也没有最终答案。但不管怎么说,今日二级市场的躁动,依然为整个医药行业注入一剂强心剂。毕竟,市场苦熊市久矣。

  04 总结

  虽然经历大起大落,但拉长周期来看,中国医药行业的核心资产必然不会亏待投资者。毕竟,医药行业始终是强刚需行业。

  许多发达国家的历程,已经证明了医药行业发展虽然有所波折,但终究还是能够穿越牛熊、一路向上。中国医药行业必然也会重复这一过程。

  短短一年,一个时代。虽然这一年里,中国医药行业经历沧桑巨变,但医疗技术的创新从未停止,产业人的努力也从未松懈。这也是更能给我们信心的一点。

  仅以当下而言,虽然二级市场反弹还是反转尚未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

  中国医药行业很可能已经进入了“黎明前的黑暗”,经历短期的蛰伏后,定会有优秀的企业重新崛起。

  就像德国哲学家尼采说的那样:“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