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他有一颗赤子之心——近距离聆听张小龙演讲的四小时

时间:2019-01-11 10:15:27 来源:创事记 评论:0 点击:0

  

  微信之夜我在现场。

  头一天刚到广州的时候,工作人员就神神秘秘的说,早上的主论坛可以错过,晚上的微信之夜可千万别错过。

  搞得我以为晚上要抽千万大奖。

  结果当早上的大会上发现张小龙没有出来的时候,大家都猜得七七八八了——这一晚,属于他。

  不过工作人员们大概也没有想到,他会任性的讲四个小时,期间甚至有两次中场休息,和七八次申请喝水。

  看得出来,他有很多话要讲,很多事情要回应——这个10亿人每天都在用的产品,“有5亿人在批评它,有1亿人想教他怎么做产品。”

  他说,已经到了必须与大家把初心聊清楚的时候了。

  是的,初心,张小龙说这是他第一次用这个词,但依然觉得很别扭。所以他很快改口为“源动力”——听起来没那么文艺,不过更符合他的人设。

  关于这次演讲的全文,从昨晚开始就在全网如病毒般扩散。很有意思的是,大部分媒体都选择小心翼翼的放了全文速记,鲜见辛辣的点评或者解读。也不知是腾讯公关过于强势,还是无人敢怼这位“地表最强产品经理”。

  说实话,在现场的一个感觉是,张小龙真的不是一个好的演讲者。他的语言不够精炼,他的表达不够清楚,他并不会调动全场气氛,他会突然呆呆的看向远方,感觉是思维突然跳到了别的地方。

  如果台上不是张小龙而是换一个人,大概两个小时后现场就会空掉一大片。

  但与此同时,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张小龙的演讲,那就是清新

  就像今天那篇热文分析的他演讲中的常用词,没有现在互联网演讲者爱用的“思维模型”、“底层逻辑”乃至“商业模式”这些高大上的词汇,而是用了很多的“真实”、“原则”和“朋友”。

  全场听下来,你会相信每一句话都源自他这么多年的思考,都是他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有人说,昨晚的演讲其实是张小龙在向他的粉丝们补上这么些年的产品经理日记。

  他从对沟通和社交的理解讲起,到微信里每一个功能的开发理念——朋友圈、公众平台、小程序、时刻视频。

  全场听下来,他追求的理念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纯粹

  他希望沟通是纯粹的,所以微信不会告诉你消息发送后的状态是已发还是已读。

  因为一旦有了状态显示,用户就会不断的想拿起手机去查看消息的当前状态。而张小龙希望的,是用户发了消息之后就可以放下手机去做别的事情(现在这种想法好像有点难以实现…)。

  他希望社交是纯粹的,所以如果让他重新再设计一次朋友圈的话,会将朋友圈和历史相册完全分开——朋友圈只分享现在,相册才会看到过往。

  在他的理解中,朋友圈就是让用户进行社交互动的,而历史的内容和相册,如果并非主动选择,就应该对外人一律关闭。这样就不会出现很多人为了不让人追溯过往,选择“三日可见”或者干脆不发朋友圈。

  他在演讲中说,他会为一个团队成员很普通的时刻视频点赞,虽然记录的就是一个凌晨的普通十字路口,但他觉得那才是最真实的状态和分享。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改名为视频动态的时刻视频,就是他想改良的朋友圈的视频版。

  他希望工具也是纯粹的,所以才会做出“即用即走”的小程序。当年小程序出来时所有人都以为微信是为了颠覆APP生态,但其实最初的动机仅仅是张小龙觉得线上的很多服务要打开那些不但“很重”,还“想方设法要增加用户停留时长”的APP,体验很差,所以想做出更轻盈的服务形态。

  不过他也承认,目前小程序的入口并不符合最佳的用户体验。他想象中的小程序,是利用搜索入口直接查询小程序里的具体数据和信息,这样就可以在用户有需求的时候,直接唤醒某个合适的小程序去解决这项需求。

  这一想法若能实现,将直接打破移动互联网时代APP之间的“次元壁”,确实是一个野心勃勃却又很“张小龙”的想法。

  然而这样一来,用户是更方便了,那提供小程序的商家怎么办?

  

  不仅是这一点,其实全场听下来,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张小龙就像是活在理想中的人。他的世界里只有“用户体验”和“好看纯粹”,并不沾染任何和金钱、商业化相关的事情。

  所以他会在演讲一开始就嘲讽其他互联网APP所频繁使用的开屏广告。

  他说:“想一想,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有多少?你花在最亲密的朋友家人身上的时间多,还是花在微信上的时间多?所以如果微信是一个人,他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我怎么舍得让你最好朋友的脸上,贴一个广告呢?你每次见他,都要先看完广告才能揭开广告跟他说话。”

  有多少产品经理会把自己手上的产品赋予人格,赋予和用户对等的地位呢?上一个这么做的,大概是乔布斯吧。

  如果说对于开屏广告的抵触是微信可以坚持的,那么张小龙对最近上线的“看一看”,以及对小游戏的理解,大概就过于理想化了。

  他对把公号文章底部的“赞”换成“好看”,以及改版“看一看”,解释为一种社交推荐阅读,这显然是在与某些竞品采用机器推荐阅读划清界限。

  在张小龙的理解里,我的社交圈给我推荐的文章,一定比机器给我推荐的东西能让我学到更多——后者虽然会一直给用户推送他喜欢的内容,但最终会让用户的视野越缩越小。

  他的原话是说:“就算我不喜欢一个人,我也可能会感兴趣他觉得好看的文章是什么样子的,会不会让我学到不一样的知识。”

  当时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

  因为在我们这些普罗大众的认知中,我要是不喜欢一个人,我一定恨不得直接把他拉黑,让他从我的世界里消失,把他留在我的好友列表里一定是有工作或者其他不得已的理由。完了你还在“看一看”里让我看到他点赞的文章?

  可以说,张小龙所拥有的,是精英知识分子阶层才会有的理智和探索欲,但这绝不是社会的主流。

  所以对于目前已经沦落为第二个推销工作内容渠道的“看一看”,如果真的要走社交阅读推荐之路,可能需要更精妙的设计才行。

  而张小龙对小游戏的理解就更让人“费解”。在他的演讲中,小游戏被定义为一种具有创造力的互动方式,而并非像腾讯目前赖以生存的那些让人沉迷的游戏,或者仅仅是“消消看”的小程序版。

  在他的形容中,小游戏将是让已经式微的纸质小说焕发新生的一个数字化平台,将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意中心。

  但我看了一下早上主论坛时小游戏讲师说的刚刚上线的第一批创意小游戏,并没有从中感觉到有特别大的不同。现在更多人关心的问题也是——小游戏如何商业化?如何变现?跳一跳就算做到上亿的日活,依然是一款没有收入的小游戏啊。

  理想化和商业化之间的隔阂,在小程序和小游戏上似乎更加的凸显了。

  

  说以上这些并不是在diss张小龙,更相反,他对产品认知的敏锐程度在昨晚的演讲中无处不在。

  比如他提到,在PC时代的社交媒体上,所有引导用户去分享的输入框里写的都是“你现在在想什么?”,而不是“你现在在做什么?”

  那是因为在PC时代,我们一定是正襟危坐在电脑前使用社交媒体的,因此那时那刻做的事情只会是浏览网页或者敲键盘,分享的只能是那时的所思所想。

  而移动时代不一样。当我们想要发一个朋友圈的时候,很可能是我们正在真实的经历某件事情,想要分享给朋友。因此这时候去引导用户分享一张照片、一段视频,远比让他写一段文字更有意义。

  这才是为什么朋友圈默认是发一张照片,而不是发一段文字的核心理由。

  千万条“从用户角度思考问题”的产品经理经验,都不如这么一个案例来的更加生动。

  4

  张小龙在演讲最后用的那句“万物之中,希望至美”,今天成了无数文章的标题。但其实我更喜欢的,是他说的底线论——仅仅因为微信守住了作为互联网产品的很多底线,所以就与众不同了。这让他很惊讶,也很自豪。

  想想看的确如此。

  哪怕微信现在已经有了这么多的功能,这么多的用户,依然可以让人觉得它是简单的、纯粹的、容易使用的,这本身就非常的不简单。

  没有眼花缭乱的按钮,滚动的横幅,无处不在的广告和挖空心思的用户引导,微信做到的,仅仅是尽可能地不打扰用户使用他想用的功能。

  这大概,就是张小龙的赤子之心吧。

文章排行榜更多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