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就连犯错,这些企业都比D&G高级

时间:2018-11-22 09:41:32 来源:创事记 评论:0 点击:0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巴九灵

  来源:吴晓波频道(wuxiaobopd)

  如果你有能力,而你不行动,那如果有坏事发生,就是你的责任。

  ——《美国队长3:内战》

  昨天,国际奢侈品牌Dolce & Gabbana杜嘉班纳(以下简称DG)设计师辱华事件于全网发酵。

  原本定于昨晚在上海举办的DG时尚秀,因此遭遇受邀参演的中国艺人集体抵制,而紧急取消。不少人断言,在未来十年,这个品牌都将无缘中国市场了。

  DG事件被评为本年度“最无力回天的公关危机”,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在今年发生的诸多公关危机中,DG所触及和违背的,是早已在国际上形成公众认知的民族/种族问题,其所作所为无可辩驳。

  但有些公司出的事,可不是单纯指责或抵制就能解决的。因为他们所遭遇的问题,代表了新的科技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但用户已经无法“抵制”这些技术带来的高效生活。

  今天,小巴就通过2018年度发生的几起轰动性的企业危机,来聊一聊互联网企业想要作为人类未来生活引领者,应该承担的“新企业责任”。

  隐私安全

  想象一个世界,一个入侵者不留下足迹,商品可以被盗无限次但仍然不为人知的世界。

  听上去有点惊悚?但这个世界确实存在,而那件商品就是我们的隐私。

  2018年3月20日,网曝英国数据分析公司剑桥分析通过Facebook上的商业活动,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偷偷盗用了高达8700万用户的个人资料。更可怕的是,这家公司曾受雇于特朗普的竞选团队,服务于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

  于是有人猜测,正是由于对Facebook上个人资料的盗用,竞选团队才得以根据用户偏好进行精准投放,从而进一步影响了选民行为,最终助推了特朗普的上台。

  如果一切属实,这无疑是改写了人类历史的一波操作。

  实际上,这样的盗用,每天都在发生。

  小到垃圾短信论斤推送到手机,大到直接接头恐怖分子策划一起汽车爆炸袭击……至此,没有人会单纯觉得,Facebook只是一个供人们交换信息、消遣人生的社交平台,更不是所谓全球最大的媒体公司。

  它的真实身份,是一个涵盖了全球22亿人、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个人数据宝库。

  而掌握了如此影响力的Facebook,竟对此毫无作为,甚至可能故意不作为。

  毕竟,Facebook的真正金主不是用户,而是广告商。就这个意义上而言,坐拥大量用户信息天然是这笔生意的筹码。

  而两难的是,如果要接轨这个时代,我们不得不以交换个人隐私为代价。

  用手机支付买杯饮料,付钱的同时,也提供了“某年某月某地某人买杯饮料”的信息;一场双十一的购物狂欢后,我们贡献了几百个极度个性的消费标签;此外,或许没有人比一只智能电表更了解你们家的日常作息。

  对于隐私保护,我们还能存有什么幻想吗?

  乔布斯曾给出过一份参考答案。

  “有的人想和其他人分享他们的数据,请去问他,每次都去问他,一直问他直到他不胜其扰让你不要问了,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你要拿他的数据干什么。”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或许没办法阻止隐私与技术之间的交换,但我们誓死捍卫你了解隐私用途的权利。

  但小巴更希望能有拒绝却依旧可以正常使用的权利。

  手机上瘾

  苹果坚决 “捍卫隐私”,这并不代表苹果比Facebook更“高尚”。对苹果而言,用户是真金主,因而更看重用户的隐私保护需求,并不奇特。

  但这家硬件厂商+软件服务提供商,今年也被放在了公众的对面。

  同样是2018年3月,一批来自“斯坦福阻止设备上瘾协会”的大学生来到苹果零售店门口抗议,要求苹果在防止手机上瘾方面做出一些表率和行动。

  而《纽约时报》和苹果的投资人也纷纷批评iPhone容易让儿童上瘾。

  有网友认为这事儿苹果有点冤,明明是人的自制力不行。

  真是如此吗?

  就在3个月后,苹果真的在最新更新的IOS 12中,新增了屏幕使用时间功能。英国卫报顺势做了一项跟踪调查,他们惊讶地发现,被调查者每7分钟会拿起一次电话,而很多时候并没有信息或来电。

  这分明已是惯性使然。

  更何况,现在的手机哪里只是收发信息和接听电话的工具,现如今人们接触到所有的科技互联网产品都在“让你沉迷”这件事做了大量的努力。

  大量被安插在游戏里的激励机制,抖音或快手投你所好“停不下来”的15秒视频,充斥着大量诱人图片的信息流等等,甚至只是App右上角的红圈数字都在“骚动你的心,抓住你的眼睛”。

  在注意力被无限夺取的时代,我们沉迷其中,几乎难以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惯性。

  于是,在政府和舆论的压力下,“反技术上瘾”成了科技公司的最新课题。

  苹果的最新系统除了能够计算屏幕使用时间,还能通过“应用限制”功能对部分App设置使用时长的限制,安卓也上线了类似功能,可以强制手机进入免打扰模式。

  在最容易造成上瘾的游戏领域,腾讯启动了史上最严格“防沉迷系统”,对未成年游戏玩家进行时间监控,同时也监测异常的游戏付费,未来为了防止盗用身份证,还将试点启动人脸识别等。

  但用户遇到窘境与隐私问题如出一辙。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人类的自控力提升却远远更不上技术的进化速度,在大多数引人上瘾的代码面前,防沉迷系统就好像是买烟送尼古丁贴剂(用于戒烟),与其说是解决方案,反倒更像是心理安慰。

  平台依赖

  滴滴的早期投资者朱啸虎是这样形容滴滴的“刚需性质”:“2012年北京下了三场雪,每下一场雪滴滴用户数就翻一倍。”

  现如今,相信很少有人会质疑这一点。

  尤其是看了这张由网友根据《滴滴出行2017年度城市交通出行报告》绘制的400城24小时出行热力变化图后。

  既然如此,不妨再看两张图。

  一张是2017年十一长假跨境顺风车出行的全貌。

  另一张,是凌晨自北京首都机场出发的订单分布。

  这两张图又何特别?因为看到它们,你很难不联想起这两件事。

  在凌晨机场里的“刚需”里,2018年5月晚,一名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进市区,被司机杀害。

  在跨境顺风车的“刚需”里,2018年8月,温州女孩从一个镇搭乘顺风车到另一个镇时,被司机杀害。

  进一步说,既然是刚需,则意味着这样的不幸随时可能降临到每个用户的头上。

  然而,至少在这些案件发生的前后,作为提供刚需的平台,是无力甚至懒于作为的。

  若非惨案发生,人们并不知道,原来案发后,公安部门要求对接滴滴的数据竟会如此困难,或许更不清楚的是,像一键报警、行驶录音等可以在一个多月内就落实的刚性保护功能,何时才会出现在滴滴出行的App升级中。

  相比前两家,骂滴滴,我们会显得更理直气壮一些,但在全国人民平均每人打车5次面前,在滴滴所占的90%份额面前,用户的两难与无奈也依然存在。

  以上这些事件都让小巴想起了最爱看的超级英雄电影。

  超级英雄电影往往有个惯用的套路。

  起先,戏剧冲突主要设置在正义与邪恶之间,代表正义的英雄们大招频发,一次又一次地舍命拯救世界。

  而随着邪恶大BOSS被打败,故事矛盾则随之转化。具体表现为,超级英雄们在接受欢呼的同时,也开始承受越来越多的质疑。

  因为刚刚从威胁中幸存的人们忽然意识到,这些英雄们强大的能力何尝不是另一种潜在威胁?

  于是,社会矛盾就转变为“公众对安全生活的向往与超级英雄能力无节制”之间的矛盾。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人们认为,一个合格的超级英雄既要拯救世界与水火,又要自觉将自己置于公众监督之下。

  只不过,如今站在我们对面的超级英雄,是那些推动了时代进步、为人类提供巨大便利的超级互联网公司,而我们严重依赖于他们产品,甚至主动或被迫地交出了时间、隐私以及人身安全。

  然而,任何一个超级英雄,被人喜欢,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超能力,而是因为他的超能力能够解决问题、帮助别人。

  而一个企业,如果被讨厌,并不是因为它有缺陷,而是因为它没办法清晰地认识并充满勇气地坦诚:自己的缺陷在为这个世界制造麻烦。

  幸而,互联网企业中的一部分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着手解决,承担起“新企业责任”,相比之下,DG这样只顾制造麻烦的,最终只能是自找麻烦。

文章排行榜更多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