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视点 > 正文
分享到:

3D打印:为赝品插上翅膀

时间:2014-07-19 07:51:00 来源:华夏时报 评论:0 点击:0

  目前,3D打印已打出了珠宝时装、精密仪器、艺术品、房子、汽车、飞机、人体仿生器官、食物、手枪……不远的将来,3D打印技术的应用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而就在3D打印技术研发成为世界性科技角逐的同时,4D打印技术也闪亮登场,不久的将来,很多科幻电影中才有的场面会出现在世人面前。

  而3D打印,也正改变着艺术世界的风貌和走向:在各种以此技术为媒介的艺术品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伴随高科技而来的3D复制品,既影响原有艺术品的价值,也给艺术品造假插上了翅膀,赝品将更加泛滥而难以辨识和维权。

  “自动生长”的4D打印

  3D打印是指运用液体或粉末等“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最终把电脑上的图纸变成实物。

  2013年10月,在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举办的3D打印技术展上,展出了600多件3D打印作品,其中包括仿生耳朵、鼻子、透明肝脏模型、各种艺术品、卧室、汽车、建筑结构等。更奇妙的是,这些3D打印作品,功能方面比真品更胜一筹。比如,3D打印仿生耳朵不仅能模拟耳听觉,且更为出色;而Urbee 3D打印汽车则在耐用、环保、时尚方面,令许多传统汽车相形见绌,使用时间也至少可达30年。

  但某些3D打印物品也引发了巨大安全隐患。2013年5月,25岁的美国青年科迪·威尔逊用3D打印成功了世界上首支手枪“解放者”,并在互联网上公布了设计稿,从而引发有关枪支管控的争议。“解放者”除击针为金属,其余部件均为塑料。威尔逊在奥斯汀市的一个射击场测试了“解放者”的威力,结果相当惊爆——“解放者”能一枪毙命而完好无损,它使用标准弹匣,支持不同口径子弹。此后不久,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收藏了该手枪,不是“解放者”原件,而是根据威尔逊发去的图纸打印的一把。

  专家认为,在人类未来的工业生产中,3D打印技术将成为主导。伴随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的涌现,3D打印技术将推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

  而就在3D打印技术研发成为世界性科技角逐的同时,4D打印技术也闪亮登场。思凯勒·蒂比茨是美国麻省理工自动化实验室的创始人,2013年2月,他在加利福尼亚长滩岛举行的TED会议上公布了实验室研发的4D打印技术。消息一出,整个业界为之沸腾。

  “3D打印要预先建模、扫描,然后用相应的材料按照之前的计划完全复制。”蒂比茨解释,“4D打印则是直接将想要的性状输入材料当中,然后物体会‘自动’出现,不需要任何复杂的机电设备。”换句话说,4D打印除了有3D打印的“长宽高”三维结构,还增加了一个“时间线”。一旦它进入现实生活,很多科幻电影中才有的场面就会出现在世人面前。

  工程软件开发商“欧特克”(Autodesk)一直致力于4D打印技术研究,其首席研究科学家卡罗·奥古因说:“想象一下你从宜家买回来一张椅子,将它放在房间,然后它会自动组装,这就是4D打印。”“4D打印中的第四个维度是‘自主组装’,灵感来自生物的自我复制”,蒂比茨说,“我相信机器和建筑很快就能自我组装、复制以及修复,因为这是自然系统的内在能力。”

  4D打印技术的出现,让全世界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为之痴狂。试想一下,只需在电脑前将一座摩天大楼进行解码,输入特定材质中,它就能自动“长”出墙壁、房间、楼梯……事实上,在麻省理工第55楼和第66楼之间,就有一个由蒂比茨和同事及学生用4D打印出的艺术品“VoltDom”,它有着极其复杂的数以百计的拱形结构,象征着未来设计的装置艺术。

  将改变艺术的未来

  3D打印的奇妙,也让艺术家为之疯狂,各种以此技术为媒介的艺术品,让人耳目一新。

  早在2012年,来自威尔士的艺术家海瑟·莫里森和伊万·莫里森夫妇,就用3D打印制作了一件特别的艺术品——一个八立方英尺大的立方体巨型风筝。风筝由23000多个最新轻型材料制成的独立元件组成,可以和普通风筝一样,自由、稳定地放飞空中。

  “没有什么比用塑料创作更棒的了!”当MakerBot公司联合创始人、挪威艺术家马吕斯·沃茨(Marius Watz)向大众宣布商业3D打印机诞生时,当代艺术创作也揭开了新的一页,它所代表的“共享”、“开源”等精神,甚至消弭了艺术的独创性和稀缺性之间的永恒矛盾。

  一台小巧的被誉为“创造力工具”的MakerBot ,可以为每一个有想法、有激情的人插上创造力的翅膀,无论是业余爱好者还是艺术家。马吕斯认为,“传统艺术并非一种开源式的实践。”然而作为一名数字艺术家,他对艺术市场“稀缺型经济”的质疑由来已久,尽管他会为客户在限量版作品上署名。然而,“作品上的签名究竟有什么意义?”马吕斯给出的答案是,签名决定了艺术品在市场上的身价或者说稀缺性,然而这对艺术家来说却是一种“伪意义”。当他用MakerBot进行试验时,从未将打印出来的成品视为最终成果,因为“创作、试验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而3D打印代表的正是一种过程的艺术。

  除创作外,3D打印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艺术品的复制、修复、保护和传播。2013年9月,荷兰梵高博物馆宣布梵高创作于1888年的油画《蒙特马约的日落》为真迹。而此前,该画作一直被当作赝品束之高阁。随后,博物馆趁热打铁,推出用3D打印复制的5幅梵高最著名画作,每幅售价2.5万欧元,每幅限量260幅。重要的是,这些3D复制品几乎再现了梵高特有的颜料堆砌效果和笔触,形色质感几可乱真,只有专家才能辨别其中的细微差异。

  如今,越来越多的馆藏机构开始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制和修复珍贵藏品。该技术还被用于量身定做某些艺术品的包装箱,使其在运输途中更为安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用3D打印复制的文物,误差不超过2微米,即便是专家,不通过特殊仪器,也看不出差别。

  2014年6月12日, 飘流海外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古青铜器珍宝皿方罍,由纽约佳士得移交中国,被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此前的商购阶段,湖南代表团曾将一个3D打印的皿方罍器盖模型从长沙带到纽约。当器盖精准地盖上器身时,佳士得和卖家都认可了皿方罍的最终归宿,最后代表团以低于预拍价一半的价格,达成了购买协议。

  “雨过天晴云破处,梅子流酸泛绿时”,是人们对青瓷美妙釉色的赞美。但青瓷制作过程极其复杂,且成品率很低,其高昂的价格,令它难以走进寻常百姓家。但这个千年难题却被3D打印破解,2013年5月21日,有着千年传承的窑都龙泉传出喜讯:第一件借助3D打印技术制作的青瓷作品诞生。

  3D打印在造福艺术的同时,也被质疑:3D制品的泛滥,将影响原有艺术品的价值。而说到艺术品复制品,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以复制流传的版画。但大部分知名艺术家会主动控制复制量,也就等于控制了市场价格。而且版画是在画家亲手或其本人监督下制作的,完成后画家还要签名和附加版次说明,总体来说还有一定原创成分,而3D打印则无须任何人授权和监督,只要有模板就能轻易地生产出大量仿品。

  赝品插上3D翅膀

  新科技向来是把双刃剑。伴随高科技的3D打印、高清印刷等技术,艺术品造假也上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不仅仿真度高,且规模化复制,而无论是艺术家还是买家,面对如此高大上的赝品,维权都有相当难度。

  2014年7月5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在媒体发表“打假声明”,引来社会各界关注。吕尧臣表示,自今年5月以来,先后有多位藏家拿给他看仿他作品的假壶,这些假壶不仅仿得精细到位,且都配有像模像样的证书,包装盒等也一应俱全,显然是专业团队在仿制。
 

  其实,早在2013年7月,在上海国际印刷周上,一家科技公司用3D打印复制的紫砂茶壶,其精确程度就让鉴定家惊出了冷汗。只要10分钟左右,就能在不接触紫砂壶的前提下,仅凭一张照片获取紫砂壶精确的三维数据,通过软件对数据处理后,3D打印机很快就能打出和原壶几乎一样的树脂样品。

  “仿壶最好是一边看实物一边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王锡军曾通过不断对比原型的三维数据,反复修改烧制出两把高仿壶。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木雕艺术家冯文土表示,前不久一位木雕家被窃,作品一件没少,唯独少了笔记本电脑,其中存有大量他作品的照片和设计稿。如今,很多紫砂大师与朋友分享作品时,都会提醒:可以看可以摸,就是别拍照。

  而令艺术家和买家头痛的是,明知是赝品,想要维权却成本太大、困难重重。法律界人士表示,目前,艺术家发现有人造假想要维权,只有去法院起诉一条路。但有关知识产权的诉讼,官司相当繁琐,需要很多专业知识和专业鉴定机构的配合。也因为上述原因,除中院外,基层法院是不受理此类诉讼的。艺术家如此,遭遇赝品的买家则几乎没有维权可能,因为拍卖公司拍品不保真,拍得赝品也无法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