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视点 > 正文
分享到:

信息泛滥时代 你是否甘心沦为“低头族”

时间:2013-12-02 09:28:00 来源:南方日报 评论:0 点击:0
  2010年5月,搜狐的张朝阳率领14名男下属前往青海攀登岗什卡雪峰,同时他们还拉上了国家登山队队长王勇峰。我问一个搜狐员工,张朝阳为什么要干这事,他说,为的是要逃离城市。
 
  张朝阳在当年5月8日发了一条微博说:“北京的车是越来越多了,而且北京承载着全国的压力,几千个驻京办,这一代人对现代化高质量生活的期望还是能开车,开好车,有房住,可是十年后社会普遍的健康问题、减寿甚至癌症的发病率大幅度提高都与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我是受不了了,逃了。逃到郊外,逃到山里。”
 
  看完这条微博,我的第一反应是,中国还有多少地方可逃?第二反应是,逃不起的人咋办?第三反应是,难不成就一逃不回头了吗?
 
  “夺命”应用:永远在线
 
  曾有人问鲍勃·麦特卡尔夫,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的下一个“夺命应用”(killer app),这位以太网的发明人、“麦特卡尔夫定律”的首创者毫不犹豫地回答:“永远在线”(always on)。何谓“永远在线”?简单地说,就是“随时、随地、随意”连上互联网,达到沟通无所不在、信息无所不在的境地。
 
  “永远在线”意味着“拨号”的终结、“启动”的终结和“登录”的终结。网络连接将像电话连接一样:无论你何时拿起电话,电话里总是传来悦耳的号音,等待着同你交流。还有什么东西比移动互联更能够保证人们“永远在线”呢?无线产品早已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从早些年的收音机、电视、直播卫星到当下的手机、平板、电子阅读器等,处处可见无线的威力。
 
  在现有的社会,在“网外人”不甚知晓的空间里,有人已经过上了一种纯粹的无线生活:他们会用手机下载互联网内容、收发电子邮件和买卖股票;用数字终端播放音乐、传递照片和读取全球定位系统的数据;用平板电脑欣赏电影、观看球赛并检查自己工厂里的库存。
 
  当快速成长的互联网遇上快速成长的无线产品,一个崭新的个人通信时代露出了曙光。然而,我最关心的还不是移动数据通信范围的扩大,而是它给我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一想到当我走下飞机或是登临高山,只要我有了一点儿冲动,就可以打一个电话、发一封电子邮件,甚至从互联网上找一些资料,我就感到这是一种解放。
 
  但它真的像表面看来那样是一种解放吗?别人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找到我,我的生活会如何被重新界定呢?
 
  无法中断联系意味着无法逃避,但无线人类的问题比这还要糟糕。他的大脑必须适应无线生活的节奏,每隔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要回应一些新发生的事情。不久他就变成了一架机器,任何事情都做得很快。他买了速度最快的机器,但下载时间稍长就令他感到受了侮辱。他对信息无止无休的奔流上了瘾,想停下脚步,却身不由己。
 
  21世纪,当下最重要
 
  今天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交流过度的世界里。网站太多了,微博太多了,短信太多了,比特太多了,而注意力却太少。速度过快、信息耗能过大导致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人们的创造性会受到损害。毕竟,创造性是在你心无旁骛的时候产生的。
 
  假如你的大脑总是在进行多任务处理,或是对外界事物做出被动反应,漫无目的的头脑游戏就失去了空间,而这本来是创造力之源。而且,如果你消费的信息同你周围的人并无二致,就不会有什么刺激因素激发你的另类思维。你接触不到出乎意料的知识,只能随信息之波而逐流,这股洪水尽管湍急,却没有深度。
 
  没有谁能比道格拉斯·洛西科夫更传神地描述这种状态了。《当下的冲击》这本书,明眼人一望便知是影射了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1970年的名作《未来的冲击》。洛西科夫断言,如果在20世纪末期,时代的标记是未来主义,那么,定义21世纪的就是当下主义。所谓当下主义,即过去与未来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紧跟现在发生的事情。
 
  洛西科夫的一个朋友曾给他发短信说:“总是忙得不亦乐乎……所有事情都在同步进行。没时间,真的没时间。”托夫勒所预言的未来,很多都实现了,但吊诡的是,我们却没有时间享受它们。在永远在线、万物皆流的现实中,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找不到安放之地。
 
  真正地活在当下
 
  那一年,搜狐的高管们上了山,又下了山。看着他们的微博,无非是感叹心灵的荡涤、精神的力量、信仰的神圣、重生的快感;他们诵心经,为中国的孩子们祈福,到玉树援助灾民,被雪山加持。我绝对相信他们所有的这些感受与行动,我只是对这些感受与行动的持久性没有把握,因为信息之流滚滚向前,人们的逐流行动也永无歇止。
 
  张朝阳们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还是要回归文明。既然如此,就既得享受文明的方便与舒适,也要忍受文明的焦躁与污染。无线革命给我们创造的生活也脱不出这个逻辑。这场革命昭示的意义是回归人的主体性,使人从时空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时空的主动掌控者。然而,如果你无法成为这场革命的主宰,自己解放自己,而只是等待技术来解放你,那你最终还是会成为技术的奴隶。
 
  洛西科夫用了一句简单的话总结这个道理:“不论手机为何而响,都没有此刻与他人的眼神交流重要。”真正地活在当下,不意味着追赶永无尽头的信息洪流,而是重视质量甚于速度,宁愿选择人的怪癖而不是数字化的完美。
 
  我曾经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像洛西科夫那个朋友所说的那样: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永远没有时间。直到我的一个学生跟我说:“老师,不要说自己忙,因为忙就是心死。”我恍然大悟。忙就是心死,心死的表现之一就是“低头族”。
 
  无论在人行道上、地铁上、饭桌上,到处充斥着一群“低头族”。或手机或平板电脑或电子阅读器,大家随时都低头盯着手中的方寸屏幕。请问,你能抬起头来吗?
 
  有的时候,这只需一点小小的努力。
 
  文/胡泳,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