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视点 > 正文
分享到:

高科技能否破解长城保护难题

时间:2016-12-05 11:58:37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确牛 评论:0 点击:0
  12月1日是《长城保护条例》实施十周年。日前,国家文物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了《中国长城保护报告》,这是第一次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的名义,发布专项文物资源的保护管理状况。

  十年来,虽然长城保护成果不小,但由于自然及人为造成的损坏,长城现状越发不容乐观。河北怀来男子破坏长城砖墙、“最美野长城”被抹平、山西山阴“月亮门”长城坍塌等都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针对长城绵延范围过长带来的保护修缮难题,国家文物局表示,将在明年年底前完成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优先实施一批长城抢险加固工程,引入无人机等加强巡查,利用技术手段保护修缮等。

  长城家底:大多坍塌或损毁

  根据《中国长城保护报告》,我国各时代长城资源分布在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404个县(市、区)。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墙壕遗存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经过长期自然侵蚀风化、人类生产活动和历史环境变迁等多重因素,保存至今的长城大多已坍塌或损毁,甚至地面部分已全部消失。

  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上个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的时候,宁夏长城有1500多公里,800公里左右可见墙体。而到了90年代中期,可见墙体只有500多公里。而如今,只剩下300公里左右了。

  2003年9月,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世界古遗迹基金会公布了2004年度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万里长城榜上有名。

  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1月,中国已有37924处长城段落被公布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占所有长城认定段落的86.7%。其中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山东、河南、甘肃、青海、宁夏等省(自治区)长城段落核定公布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比例达到100%。

  亟须整体科学保护规划

  此次发布的报告还显示,在长城维修方面,2005年以来按照《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中央财政拨付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约19亿元人民币,组织开展了长城墙体、敌楼以及关堡、烽火台等本体保护维修项目218项,维修、加固长城本体410公里、单体建筑1402处,涉及春秋战国、秦、汉、唐、辽、金、明等各个时代,其中明长城砖城墙段落维修工程量已超过10%。

  然而,长城保护涉及面广、难度大,法规约束力不强、管理职能交叉、保护力量不足、无序无知开发,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长城应当集中精力保护精华段落还是整体保护,一直存在争议。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说,长城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是万里长城。如果只有“十里长城”,它就不可能举世震撼。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长城研究委员会会长成大林说,长城涉及面积广,如果没有科学的总体规划、严格的法律约束和强有力的协调机制,仅凭一个地区、部门是不可能做好长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的。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透露,北京、河北、山西等9地已完成省级长城保护规划编制,其他省份将于今年底前全部完成,将力争在2017年底完成长城保护总体规划。

  技术标准缺乏,难免修复性破坏

  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高新科技被用来进行长城保护,尤其是遥感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直升机、动力三角翼、无人机倾斜摄影系统,街景采集车、激光雷达扫描等设备,常常会在不同长城段落看到。

  刘玉珠表示,将推动建设长城国家级监测管理体系,与测绘部门等合作采用无人机等方式加强巡查,强化日常养护与管理。

  内蒙古在保护当地长城遗址工程中,应用了“生态袋护坡技术”,成功地实现了文物本体保护与环境治理的结合。

  然而,由于没有长城修复技术的专项研究和统一的修缮技术标准,长城“修复性破坏”正变得日益严重。今年引发社会热议的辽宁绥中长城修缮(即“最美野长城”被抹平)正是这样一个实例。

 

  不少专家建议应从国家层面制定有关长城的技术管理法规。开展保护、修缮、复建时,应从规划、论证、立项、设计等方面都有科学、规范的程序,防止“保护性”破坏。

  刘玉珠说,国家文物局将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优先实施一批长城抢险加固工程,及时消除自然和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并加强长城科学保护修缮,针对存在的抢险不力、干预过度、工程管理亟待规范等问题,及早提出针对性措施,完善相关技术标准等。

  (科技日报北京12月4日电)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