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视点 > 正文
分享到:

不当记者了,我们该干点啥呢?

时间:2016-09-04 11:04:24 来源:舆情日报网 评论:0 点击:0
  “无休止的拉广告,无休止的跑发行,无休止的写软文,就是不能好好写一篇新闻。媒体之大,容不下一张纯净的书桌。心已灰,意已冷,我走了!”

 

   昨天,一位我十分熟悉的,从事过十多年新闻工作的优秀媒体同行,在他的微信里写下这样一句话,挥一挥衣袖,作别报社的油墨,不带走一片报纸,走了,一身轻松,毫无眷恋。

 

    今天,我的朋友圈又被一条《腾讯网总编:报纸将死,多数媒体人将在20172018年下岗》刷屏,这让不少本已心塞的媒体人心里再添一把堵。其实,作为媒体中人,不用别人说,我们心里也清楚得很,即使报纸不死,也活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尊严全无。
 

    报纸要死,记者还没死,记者没死,就得吃饭,要有饭吃,就得挣钱。于是,这两年,记者转型一时间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至于当初说好的新闻理想呢,哪凉快哪待着去吧!

 

 

     五年前,假如有人对一个记者说:“你好有新闻理想啊!”这个记者会立刻眉开眼笑,职业自豪感立马飙升38个百分点。现在呢,你如果再对一个记者说:“你好有新闻理想呀!”这个记者顿时羞愤难当:“你才有新闻理想呢!你全家都有新闻理想!”

 

    嗯,嗯,这年头,“新闻理想”一词,也被糟蹋得和“校长”一词一样,成为一句戳骂人的话。

 

     在中国当记者,跟在国外当记者不同。国外的记者,是越老越吃香,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国外有许多白发苍苍的奶奶大爷级的骨灰级记者,还活跃在采访第一线。一个媒体里如果有几个奶奶大爷级的记者,那可真得当活菩萨供起来,宝贝啊!

 

     但是在国内,如果一个记者混到三四十岁的年纪,还没混成个二大王三大王什么的,还是一个天天巡山的小钻风,那就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于是,很多混到三四十岁的小钻风,就会开始考虑转型。更何况,这几年纸媒形势江河日下,转型更是摆在许多小钻风面前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记者来说,要想转型,又何其容易!绝大多数记者,毕竟并不像张泉灵、郎永淳那样有着如日中天的知名度,不能像他们一样转得潇潇洒洒,华华丽丽。

 

    不当记者了,干点啥好呢?这几年,在我所熟悉的媒体朋友中,转型者不下十几人。他们转型的路子,不外乎这么几种——

 

    记者的特长,在于能写几下子,虽然我一直认为靠写东西混饭吃,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但关键时刻,写东西还是能混口残羹剩饭填填肚子的,运气好的话,还能混口肉吃。前些年搞新闻吃香,国内各大高校大跃进办新闻专业,连农业大学都不甘落后的时候,新闻师资紧缺,一个朋友适时跳槽进了高校当老师,现在混成了副教授,不吹风不淋雨不晒烈日的,舒舒服服。

 

    随着媒体环境的改变,近年来,一些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重视新闻宣传,尤其对有新闻从业经历的人情有独钟。我有两个朋友,就在前几年考进了一个县区的新闻中心,有一个现在还混了个小头目,有一次我去采访,他还请我在食堂吃了个工作餐。还有两个朋友,进了两家大型房产企业当副总,专事媒体公关宣传。虽然这两年房地产的日子也和纸媒一样同属难兄难弟,但前几年红火的时候,这俩哥们早已赚得盆满钵满,就在趟在家里吃了十年,也没问题。

 

    有一个朋友,前些年曾经做了一起轰动国内外的重大食品质量问题报道,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可就在他名气如日中天时,他却退出江湖,挥别媒体,开办起了自己的传媒公司,现在据说身家不低。他刚辞职时候,我不解,他对我说:“别看现在报纸日子过得还可以,你过几年再看,一夜之间就没饭吃了。”现在看来,他真是太有超前眼光了。

 

    有一个朋友,是在国内摄影界叫得上号的人物,多年前去北京一家纸媒发展,还混了个不低的职务。有一次,他回九江,我们一起吃饭,他拿出银针,为这个扎一针,为那个扎一针,一问,才知道他拜了一位针灸大师为师,学起了针灸,考了证书,现在针灸水平可不低,我们送他外号“一针灵”。他说,他一直想找一个越老越吃香的职业,想来想去,在中国,越老越吃香的东西,只有两种,一是古董,二是医生。造古董是没时间了,那就学医吧!虽然他现在还在媒体界混,但今后的转型路径,已经鲜明,且鲜花满路。

 

   还有一个朋友,多年前就是国内知名的调查记者,在南方一家知名媒体工作。前些年,他赌上了全部家当,和朋友一起,用了六百个个日日夜夜,在大理双廊洱海边,打造了一座叫洱海醒来的民宿。这个民宿很小,只有十个房间,名字来自海子的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醒来”,他当起了掌柜的。这样的转型,也是我所梦想的,只是我,真的没有这份洒脱自如。

 

还有不少熟悉的媒体朋友辞职后,当律师的,开影楼的,办酒店的,办培训班的,到企业当副总的,五花八门。有一个朋友,去年下乡采访一处农场,发现农场自产纯天然菜籽油,就带了一车回来,在微信里卖,半个月竟然赚了好几千元,于是,她说:“现在,我心里有底了,离开媒体,是饿不死的。”

 

有一个朋友,甚至在老家乡下圈了一块地,养了几千只鸡和鸭,一群羊和几十头牛,种植了一打片果树,当起了农民,他的微信名就叫“快乐农夫”。前些天,我去看他,他正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一身臭味,忙得不亦乐乎。他杀了一只鸡,炖了一大盆肉,我们花间一壶酒,对饮到微醺,回忆起往日一起下乡采访的苦逼时光,感慨系之。

 

 

 面对这股记者转型大潮,我当然也砰然心动,也想来个优雅的华丽丽的转身,留给世界一片惊叹和羡慕,可是打破脑袋,也想不出自己该转到哪里去,于是,一日,在朋友的指点下,来到一所古寺,找到一位大师,为我指点迷津。

 

    我禅师大师,当记者任务多,压力大,没有休息,不能顾家,待遇又低,房贷车贷都还不起我想转型,您说我该怎么转” 

 

    禅师听了我的话,用右手拍左胸,不语。

 

    我若有所悟“大师,您是想对我说,不要抱怨,勿说多做,手是用来养家糊口的,心里要保持新闻理想,对吗?

 

     禅师摇了摇头说,喘着气说我的意思是我出家以前也是记者的今天又说这些新闻烂事我的心有点堵……

 

    我望着这个曾经的新闻前辈,如今的禅师,忽然有些开悟,问禅师:“大师,请问您这里还招和尚吗?我想应聘!”

 

    禅师缓缓地看了我一眼,问:“你会参禅吗?”

 

    我:“不会。”

 

    禅师:“你会打坐吗?”

 

    我:“不会。”

 

     禅师:“你会念经吗?”

 

     我:“不会。”

 

    禅师:“你能把一炷香卖到9999元吗?”

 

    我:“不会。”

 

     禅师:“你多大年纪了?”


     我:“40+了。”

 

     禅师闭上眼睛,长长地叹了口气,缓缓地摇了摇头:“你啥都不会,你年纪还这么大了,寺庙里招你来,有啥用呢?这年头,寺庙了也不养闲人啊!”

 

我顿时一阵心塞,拜别禅师,走出寺庙。想转型当和尚都转不了,那就滚吧!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