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分享到:

“晋商的‘大而久’”讲座成功举办

时间:2014-06-23 15:53: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评论:0 点击:0
  6月20日下午,由中关村国大中小微企业成长促进会联合北师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北师大留创园共同举办的“漫话全球三大商人之一——晋商的‘大而久’”主题讲座在大师咖啡成功举办。中关村金种子工程企业负责人、北师大国家科技园企业领导、社会团体代表、晋商文化爱好者等五十余人出席此次活动。
  
  此次活动主讲嘉宾为著名学者、山西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一先生。
  
  成一先生讲述了晋商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因素:盐商、茶商、票号。盐商经营财力巨大,流通面、产业链宽广,获利颇丰;茶商经营规模庞大,从南方采集,长途运输到山西,加工包装后,远销全国各地、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行程数万里;票号兴起于山西,起于明末清初兴于晚清,直到民国,历经数百年,作为早期银行的雏形被广泛研究。同时讲到晋商股份制的独特创造“银身股”:银股实际上是资本股份,是出资人的银股,身股实际上是凭劳动力入股,不出资金,也称其为劳力股。“银身股”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在当时非常有效,是早期产权制度的雏形。

  

    通过对晋商的深入探究,成一先生认为晋商之所以能做大做久,是靠几代人由小到大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若发现什么问题,都有时间和能力解决,也可以从容的制定一整套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如建立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等等。只有把生意做久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一掷千金,投机取巧根本就没时间解决这些问题。晋商在传承问题上解决得比较成功。

    关于晋商文化的核心价值,成一先生认为,现在人们提的最多的是“诚信”二字,其实晋商在经营中不光以诚信为本,还讲人性,即人性化的管理、人性化的经营运作。诚信是晋商文化的核心,也是晋商最能挣钱的资本,但它不是晋商专有,这应该是商业成熟的一种标志。坑蒙拐骗、歪门邪道最终都回被湮没、淘汰。晋商最可贵的就是靠“诚信”和“人性”这些无形的资本,由小到大、逐步发展,既能做大又能做久。

    成一先生表示,提倡晋商精神、弘扬晋商文化,是一件好事,晋商当年经营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或文化理念,对我们今天的商业活动仍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通过此次活动,参会者对中国商业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拓宽了管理思维,增强了企业经营意识,提升了科学管理能力。

    活动最后,中关村国大中小微企业成长促进会副会长王亚峰先生为成一先生颁发了文化导师聘书。

  

  会议主题:漫话全球三大商人之一晋商的大而久

  会议时间:2014年6月20日下午

  会议地点:北师大科技园大师咖啡 

    

      梦姣:各位亲爱的观众朋友,现在所在地是中小微企业成长大讲堂活动现场,首先代表主办方非常感谢各位的光临,谢谢!中国文化五千年的历史,是咱们特别引以为豪的事情,五千年文化有一个东西更加让咱们在座的这些感动,那就是商业文化,从上古时代开始就有这些商业文明,物物交换一直到后面出现等价物、货币到现在发展,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出现了人民币,在这样发展历程中有一群人靠着自己的勤劳、善良、勇敢为商业文明发展和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群人就是山西人。首先让我们由今天特邀嘉宾中国戏剧出版社的魏总为咱们介绍一下关于山西人的故事。

     

      魏总:尊敬的中关村国大中小微企业成长促进会张秘书长,以及在座的经理、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这次聚会,一回到师大总感觉很亲切,二十年前我也是这的学子,不过这现在变化不小,我记得原来这里有很多印刷厂,没有草地,没有高楼,也没有大师咖啡,这些年科技园的领导管理的井井有条。今天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我的老乡,也是山西作协主席成一先生,成老很低调,从来不公开宣传自己,成老,今天我就冒昧的代劳了,成老196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那时候我还没出生,很像现在大学生下基层当村官一样,到基层劳动工作,一边劳作一边创作。到1992年就国务院享受津贴,这期间历《黄河》主编,山西文学院院长,省作协副主席等。还没有提一个事,成老为了创作和体会《白银谷》,专门在祁县,乔家大院的所在地,挂职当县长当了几年,专门创作《白银谷》。成老的著作十分丰厚,有短篇小说《远天远地》、《外面的世界》,中篇小说《千山》、《历史试点》,长篇小说《西厢纪事》、《回来的路》,最近主要创作小说,比较有名的是《白银谷》、《茶道青红》,其中《白银谷》是在我们出版社出版的,我仔细的研读过,我这可以谈谈我的感觉:

      一是这是一部巨著,三大卷,近百万字,作者一气呵成。

      二是这是一部传世之作,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读一读、看、看。

      成老非常平易近人,但是平缓谈吐中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惊世骇俗的观点,我冒昧举个例子,2010年前后去拜访他的时候,聊到一个事,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刚过,大家对世界经济的前途未卜有点迷茫,说这个事的时候,一般人会说直到现在都很悲观,经济疲软,但是成老说世界经济如果说已经过去了二十世纪的话,如果算GDP的话,其中有十七个世纪中国是超级大国,也包括清朝,各位,马上让我们聆听成老这一次含金量极高的讲座。

     

      梦姣:非常感谢魏总精彩的介绍,去年也搞过很多这样的活动,这次活动非常特别,有一个原因,王岐山曾经送给郭台铭一本书,送书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不仅是山西的事,所有的晋商之道是所有商业上都可以用到的”,这本书的名字就叫《白银谷》,《白银谷》的作者就坐在咱们面前,北京胡同知多少,去年咱们已知了,山西商人知多少,下面咱们问成老,首先以热烈掌声欢迎成一老师给咱们讲课。

     

      成一:我给大家鞠个躬,没有说的那么好,各位下午好!很高兴今天就晋商的话题和大家做个交流,我不是研究经济的,也不是专门研究晋商,我是写小说的,和所有我要写的文学对象必须要熟悉,从1986年开始决定写晋商开始了解晋商,当时晋商还是很陌生的,和整个社会对商业还是等而下的行业,觉得很低下,当时也没想到,过了十几年,中国就成为无人不知的社会了。

      我今天从文学角度写它的时候进行一个了解,今天讲的就是以叙事为主,理论比较少,把我了解的晋商概况跟大家介绍一下。

      原来题目说是漫话晋商的大智慧,后来想了想,大智慧经常被人轻易使用,觉得有点熟悉,特别是用这么一个张扬的词汇和晋商经商处事风格不太符合,有一个很著名的行业是票号,相当于现在的银行行业,同时代从事的行业叫胡雪岩,胡雪岩比起晋商比较张扬,无论宣传他的文艺作品还是电影,还是参观胡雪岩故居,胡雪岩得过一个黄马褂,而我在写晋商的时候,从1986年了解,收集各种资料,没听说过晋商有人得黄马褂。我写《白银谷》以后,读者的反馈回来,觉得晋商起码有两个人得过黄马褂,一是我在《白银谷》写的一个次要人物叫贾继英,他是乔家票号的太原分号的一个很年轻的经理,这都是真实的事,《白银谷》主人公是虚构的,周围这些人都是真实存在的,我调查他们是真实存在。

      贾继英有一个很了不起的举动,慈禧太后和光绪逃难到山西时候,非常穷困潦倒,各省救济款迟迟到不了,他们当时就向晋商借钱,晋商也有很多的顾虑,我在《白银谷》里写到了,倒不是不想不借给他,就怕借给朝廷钱以后,朝廷留在太原不走,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当时山西官方财政也不行,各路又不救济,只有吃大户,所以大家受不了,当时是中堂大人亲自召见晋商筹钱,大家商量对策,都是哭穷,说我们在北京、天津的号都被抢劫了,损失特别严重,贾继英很年轻,后来他出面,他说也不知道朝廷要借多少钱,中堂大人说是眼下30万,贾继英说要30万,我们这一个字号就可以承担这个事物,这当时对逃难中的满清王朝,特别是慈禧太后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不是因为这个就给他黄马褂,后来我没考证。

      《白银谷》写完以后,他的一个后人从加拿大跟我的一个朋友说,他的祖先是贾继英,曾经得过一个黄马褂。还有一个票号的是创始字号日升昌,我在《白银谷》的时候,是一个北京分号的掌柜叫梁怀文,我当时仅仅写了很次要的几笔,那本书2001年出来,大概过了四五年,他的儿子给我打电话,他是一个生物的教授,在黑龙江一个大学,他说他是梁怀文的儿子,他听他母亲说,他是梁怀文的小老婆的儿子,他母亲说他父亲死的时候,把一个黄马褂放在棺材里陪葬了。

      晋商起码有两个人得了黄马褂,但是从来没有人宣扬这件事,我调查的时候,查阅了所有资料,大家都不宣扬这件事,胡雪岩吵的全世界都知道,这就说明晋商的大而久,晋商处在当时社会保持低调,是一种智慧,一会后面讲,就知道了。胡雪岩是一个商业奇才,他自己事业没做到底就垮台了,大而没有久,没有把事业传承下去,现在富二代、富三代都没谈到就垮台了,跟他张扬有关系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的题目就叫做晋商大而久,晋商在山东聊城的一个会馆里的碑上写了之这么一句话“从来可大不可久,非良法也”,所以我就把这个引过来。

      下面我介绍一下晋商的概况,晋商并不是在山西,山西做生意的人就是晋商,或者说山西人做生意就可以称之为晋商,特指在明清两代,商业事业比较成功,而且领先全国,经营比较长久的几个大的商帮,其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个是明朝时候盐商,咱们吃的食盐,第二个是清朝中前期的茶商,第三个是金融票号,这三个商业集团经营最好最出名的。

      明朝的盐商,蒙古势力被赶到长城以北以后,好像又恢复了它的活力,整个明朝北部外患的压力比较大,整个明朝二百多年保持了比较庞大的军事力量,明朝财政负担大,养兵非常沉重,朱元璋洪武年间提出“养军百万,不吃百姓一粒米”,采取的办法是军屯制,分一部分军力来种地养活自己,当时的部队主要军需,冷兵器时代,主要是军队吃的粮食马匹吃的草,这个负担特别重。朱元璋提出的军屯制实行的并不理想,当时边地是“三分守城,七分耕种”,就是三分兵力守边疆,用七分的人,70%的人种地养活自己,内地是“两分守城,八分耕种”,只有两分的人从事军事活动,有八分的人来种地。当时即便是这样,实行的也不太好,特别是一些边疆,不适宜种地的,气侯比较寒冷。后来实行民用法,征集老百姓的粮食,组织民兵把粮食送到边疆,这个效率特别低,对百姓负担也特别重。

      山西大同是明朝很重要的边境地方,粮草从山东陵县现在叫德州起运以后运到山西平定,层层组织,山西都是山,特别艰险其中运粮食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征集很多农兵本身就吃很多粮食,像现在飞机一样,要带炸弹和自己的燃料,征集民兵运粮,效率特别低,洪武三年,朱元璋建国初期第三年,提出一种上征朝廷,想一个办法,借鉴宋代,请商人组织粮草运到边疆,然后边疆的军事部门发一定的经营食盐的执照,当时叫盐影,当时说向大同仓入米一石,可以发给一小,太原比较近,觉得一石三斗米,当时一小影可以经营相当于200-250斤食盐,食盐在历朝都是官方专卖的,这种办法是用商业的办法,商人把粮食交到边防前线,我发给相当的经营食盐的执照,现在好像外贸的配额一样。这个办法叫明朝好的政策之一,这也是山西盐商崛起的一个很重要政策背景。

      当时叫开中法,明末时候有一个人叫杨生解释开中法,为什么叫开中法?军人守边,百姓共享,盐居其中,就用盐作为中介枢纽来解决这个边防,明朝实行开中法以后,对边疆改善军需供应起了很大的作用。商人是很聪明的,不会像民夫一样走很长远的路去运粮食,他就在就近的地方,他买家土地雇人种,在边疆种粮食供给军队。当时边疆商城以后,像明朝的边关九镇,从辽东一直到西北宁夏甘肃,这一带边防变得很繁荣,粮价也很便宜,山西人因为做这个,后来成为很重要的很出名很成功的盐商,为什么叫扬州盐商?扬州的盐销路比较好,当时靠海盐,生产成本比较低,江南人口稠密,食盐的市场比较大,但是获得盐影,必须送到更边缘的地方,山西人愿意做这个生意,向大同、辽东到甘肃这一带边缘地方去经营,而明朝这个政策后来引起很多问题,办这个经营食盐领盐影,必须从你组织上交到边防,领上配额以后,然后到扬州去买盐再去销,必须是同一个人同一个商家,宋朝比较灵活可以买卖盐影,但是明朝规定的比较少,要求经营食盐的商人经商能力特别强,既能到边缘地方种粮食盈利获得经营食盐的盐影,还得去江南官府很复杂的关系,把盐影变成食盐,然后到指定地方去再卖盐,这个按现在话说产业链比较长,要求的资本底垫也比较大。最平常的,你交了粮食,领上盐影,换出盐来,卖盐,最好的是三年能完成,最长的十几年,有的父亲领到盐影,儿子领不了变成钱,这是对经商能力要求很高,在这方面体现了出色经营能力。

      明朝阎嵩是奸臣,他写的一篇文章里,他说与客人共话天下富豪,资产五十万两以上的列为第一的,当时天下共十七家,山西有三姓,徽商有两姓,说明山西在经营食盐中是很出名的,是很领先的。谢肇制还有一个笔记《五杂俎》,“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江北就推山西,山右经的营是盐、丝、转贩,还有窖粟,就是粮食,“其富胜于新安”,山西当时胜于徽商的,这是盐商大概情况,当时兴起的背景就是这些。

      茶商,清朝统治中国以后没有边防,蒙古封了王公,整个中国北部边疆推到和俄罗斯接壤,特别到了康熙年间,所谓彼得大帝,要重整俄罗斯,大俄、小俄、白俄统一起来,把整个西伯利亚占领,当时没有黑龙江这个边境,俄罗斯彼得大帝兴起以后,他们是从农业社会一直想追赶西方工业化,当时他们面临一个问题是财力比较贫乏,清朝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俄罗斯并成黑龙江,主要就是想和中国贸易互市,就是打开口岸跟中国做生意。在康熙28年,1689年康熙率领部队和俄罗斯打仗,把他打败了,这之后跟他签订《尼布楚条约》,尼布楚现在是在俄罗斯境内,当时是在中国境内,东北嫩江的上游,《尼布楚条约》主要内容,从清朝来说,俄罗斯划定边界,不要再骚扰我了,不要再往这边走了,俄罗斯得到的一点,通过贸易互市,可以通商,还有后来签订的《恰克图条约》,在历史上是中国和国外签订的两个比较平等的国际条约,因为当时中国的国力和俄罗斯在签订时候,中国是强盛的。签订以后,俄罗斯组织庞大的商队,外交部和财政部组织庞大的商队,从莫斯科横跨西伯利亚,从尼布楚进入中国,经过嫩江平原到东北,然后到北京,和中国做生意。当时贸易商品主要是西伯利亚一些皮货、皮裘、狐皮、貂皮、鼠皮这些东西,中国当时购买的就是非常多的东西,当时中国除少数黄金以外,还有棉布、药材大黄、茶叶、瓷器、日用品,当时贸易顺差都是中国的,说明当时中国经济比较发达。

      当时有一个问题,路太远,到了雍正五年,1728年,俄罗斯开辟了从蒙古中部,从外蒙的贝加尔湖一直下来到现在外蒙的首都叫库仑,就是现在的乌兰巴托,从这上路,从贝加尔湖南下越过外蒙古然后到北京,这样就节省了很多路。这可能是当时清朝因为这个,签订一个条约叫《恰克图条约》,我原来想去恰克图考察,后来没去成,因为那的交通太不方便了,那时候飞机老往下跳,不敢去,他们有人去了,恰克图那个地方的老人非常怀念当时山西人在那做生意。《恰克图条约》,俄罗斯把对华贸易的通商更加细化了,中国当时划定了蒙古和俄罗斯的边境,其中有一条在恰克图划定了一个贸易市区,用现在的话叫自贸区或者经济特区一样,俄罗斯商人和中国商人在这个地方交换大家需要的东西,交换市权,俄罗斯省得过去组织庞大的商队到北京做生意,而这边给恰克图市先提供中国商品的都是山西省,特别到恰克图贸易期间,以贸易商品主要集中在茶叶,已经占到中俄贸易的90%多,俄罗斯为什么这么大量进口中国的茶叶?就是因为一个是像西伯利亚当地居民,以肉乳为食,吃肉喝奶比较多,茶叶原来是促于消化,我问内蒙的人,蔬菜比较少,维生素比较缺乏,茶叶能够解决维生素平衡的问题,很多牧民一天不喝茶过不去,不吃饭都行,一喝茶就有了精神,是补充必要的维生素。一是当地喜欢喝茶,再一个更主要的,俄罗斯从中国陆路进口茶叶销到欧洲去卖,特别是英国,英国的下午茶可能从这时候开始形成的。

      俄罗斯对华贸易,写给美国一个报纸通讯上说,从蒙古这条路上,俄罗斯的商队进口的陆路茶比英国当时的上等茶,而当时从海陆,广东这边经过赤道热带进入到欧洲的海陆是略等茶,因为经过赤道以后,在炎热的天气下茶的味道没有什么了,而这边都经过寒带,都是专茶,红茶、黑茶,都是味道和现在的普洱,经过多少年以后味道更佳了。当时山西经营茶,产业链也是长,战线特别长,从福建的武夷开辟茶山,把茶初加工成专茶以后,从武夷山下来到江西,沿着江到鄱阳湖,然后到长江,再走长江到武汉,在汉水往北,到河南以后再走唐河,一直到河南社旗县,就是水路,从那上岸,经过南阳、洛阳,到洛阳的孟津古渡口,过黄河,再上山到山西,山西中部晋中地方,再把它包装以后打上自己的印,这才走了一半。再从山西往北,一路到呼和浩特,一直到张家口,从这驮队一直越过内蒙古、外蒙古乌兰巴托,乌兰巴托到中苏边境差不多800里,再运到恰克图和俄罗斯交易。这么长的交易,也是山西能够称雄整个盐商很重要的原因。

      山西一是要有这种能力,二是要有这种毅力,茶商当时整个就都是山西人。乾隆年间,专门库仑任命库仑办事大臣,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在一篇著作说所有恰克图商民皆晋省人也,皆山西人也,这就是茶商。除了武夷山以外,当时的湖南安化,后来又在湖北的赤壁,培育了茶商,从这组织去对外贸易。恰克图后来在欧洲非常有名的,都说是沙漠中的威尼斯,非常繁荣的口岸,世界上,特别是海陆中断以后,都从恰克图运过去。茶商产生的历史背景,经营情况就是这个。

      票号,按现在说,当时中国没有银行这个行业,票号相当于现在的银行,和银行不太一样。费正清在鉴赏晚清史上有这么一句话,描写当时中国经济情况,在十六到十八世纪二百年间,中国人口已经超过3亿,几乎包括俄国在内欧洲的两倍,同时可以有把握的说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远远超过了欧洲,这二百年是明朝万历到清朝道光,经济已经这么发达了,流通的货币还是银的,就是白银,这个东西比较保值,但是很重要的问题,交易非常不便,特别是携带是很大的问题,当时镖局很发达就是运银子,从上海到山西做生意这么多怎么带,经济很发达,经济血液流通不畅,山西票号解决了这个问题,起源是平遥有个日升昌商号,当时经营染料,主要是经营用铜绿染料,在北京、天津、四川各地都有分号,最初有他的伙计或者山西老乡,过去驻外都是好几年才能回一次家,挣的钱往回携带,最初交给了日升昌的北京字号,然后写个条子,我交给你白银十两,到平遥的老号见这个票取走十两,原来主要为了方便他们的员工和老乡,后来这个东西被雷履泰掌柜,他有这个商业眼光,他就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他们就把颜料行专门做这个的票号。

      票号起源,很多考证,可能起源于道光年间,在山西太原携一部分银子到南方或者到天津、上海,找到我这,交我五十两银子,我写一个票子今收到白银十两,他把这个一式两半,我留一半,你拿一半,原来没有邮局的时候,是自己排专卒送到那个地方,后来借助江苏宁波,最早经营邮政局专递的行业,把这个寄到那个地方,最早电报被商业利用也是被山西票号利用,当时社会信用比较好,拿一半这么一对,能对上的,可以拿走十两银子,当时觉得非常便利,这个生意很快越做越大。但是这个票号,现在宣传主要是信誉好,当时做票号的也有坑蒙拐骗的小票号,政府也查办了。当时要把这个行业停下来,经营好的留下来,被查抄的就没人知道了。

      山西自己做的,我采访一些老商人,山西主要靠得住,该你的钱一定会还你,但是你该他的钱他也想办法要回去,这就是山西比较成功的三大行业,我只能这么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介绍的三大行业里,首先是大,经营规模比较大,产业链也比较长,商业布局比较广,盐商的上游是在边防种粮食,到产盐区明朝官府非常腐败,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盐影就是一张纸,要经过四个衙门,这个衙门验了以后扯一个角,那个衙门又扯一个角,四个角都扯完,盐才能拿出来,然后到指定的销盐的地方把盐卖了,这个商业链布局、经营规模小了不行,财力小的也不行。

      茶商从江南自己种上茶山,加工,通过万里商路再运到中俄边境,后来叫茶叶之路,这个也是规模比较大,布局广,茶路一部分,茶市和俄罗斯打交道,每年会商决定价格。票号更是这样,银行商业布局特别大。

      久,一是指经营年代长,都是以百年计了,盐商从明朝洪武年间,开国一直到明朝末年,一直在经营。茶商也差不多从康熙年间一直到西伯利亚铁路修通以后,这个贸易才不行的。票号从道光一直到晚清,最后到民国才收摊,经营年代不一样,为什么做到大而久呢?我自己的看法,主要有这么几点,供大家探讨:

      第一,山西商人长期处在经商环境里,他们能够吃天下大事、吃经济大事,能够及时抓住重大国策所展现的商机,开拓市场广阔、利润稳定的新兴行业,比如盐商、茶商,做的都是与国防军需、外贸靖边相关的行业,所以能做大做久。票号更是关乎金融制度的一种创新的行业,弥补了官方制度的缺失,所以能够急速的繁荣起来。

      第二,能做一种大格局事业,做出了一种大的付出,在当时轻商的农业社会里,做如此格局的商业几乎没有任何外部社会资源可以依托,交通也不行,交通也是自己解决,更没有警察保护,也没商法保护,也没专利保护,通信也没保护,一切都是自己来开路,他们付出的艰辛,我们今天也是很难想象的。山西盐商之所以利用最好的两淮盐商,就是因为他们要获得利润最高的盐影,必须到最艰苦的边防戍边送粮,山西盐商中一直做边商,徽商不愿意做艰苦的边商,就做内商,山西商人把盐影卖给他们,他们在那兑换了销盐。

      茶商是从中国的江南销往俄国和欧洲,茶商水路要渡船,陆路要过关内,雇大量马帮,到关外是驼队,也是自己组织,走无人区的沙漠,为了安全,他们集结上万骆驼,像小的城市移动,可以防狼群、土匪盗窃。票号大户最初完成原始积累基本都是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起家的,走口外去,多数是最荒凉的口外,完成原始积累,然后挥师中原走向江南,再布局全国的。客观对今天还有一点用处,能够做大做久,具有制度创新的大智慧,不仅仅靠个人的商业奇才和计谋之类的小伎俩,胡雪岩例子当时说了,就不说了。

      晋商有一个最重要的两点,保证能够长久:第一是伙东制,伙计和东家,就是现在的经营管理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董事长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这是晋商在制度上创造比较好的一个制度。中国民间都叫东家和掌柜的关系,东家就是商号所有者,乔家是后起的,祁县祁家、曹家都是很大的家族,积累百年,他们是生意所有人,但是商家不可能代代人都是很杰出,一般都是创业的一代很有才能,但是到了二三代,所谓富二代、富三代不一定是杰出,他们最早的解决办法是雇佣了掌柜,他们叫掌柜、总经理,大概从明朝盐商开始就探索这个制度,盐商在做粮食支援边疆换盐影的时候都不困难,困难的是在南方要非常懂官方的盐法,明朝的食盐专卖的法律是非常复杂也非常繁琐,给这些贪官污吏留下无数漏洞的法律,必须懂这个,山西商人一般雇当地特别懂盐法的人当经理,我看很多记载,东家基本不碰具体业务。到了茶商也是这样,在茶山种茶,怎么繁殖好、怎么产量,都是都很专业,茶路上的驼队领头队江湖气也是有专业性,到茶市场和俄罗斯谈判都得有翻译,这都是专业性很强的,逐渐形成专门的善于商业人才的经营。到票号,这个行业的创始人就是掌柜,不是东家,日升昌的雷履泰就是很出色的总经理,他看到这个商机,他碰到这个行业,东家完全不参与,有很多故事。

      有一天一个二掌柜毛鸿翙,他因为在这不受重用,另外开了一个票号,他有一天看着东家不怎么相信他,他就说我不干了,东家全家给他下跪了,说你不能走,你想怎么就怎么,那个时候,商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的非常彻底,特别是到二代、三代,这些人基本不怎么懂商业,完全是经理人,这有保证了他的商号、他的产业不断做下去,越做越好。在现在西方的现代经营管理中叫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中国文化中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情。

      钱穆写中国史,就说中国历朝历代为什么能这么延续下来,就是因为很好的解决了这个天然的关系,皇帝是讲血统的,必须是长子,血统就是天,但是天不能说皇帝代代都是杰出的,越往后皇子越不行,用一个宰相、丞相,丞相永远可以叫全国最优秀的人掌握中央政府,中国封建社会衰落其实宰相权力不断衰落发生的,到明朝以后就没有宰相了,商业也是一样,东家相当于皇帝,我的天下,但是掌柜是主要管理,这个问题对我们今天还是很有用的,今天民营商人在解决家传的问题上,我在写《白银谷》的时候还不是很明显,《白银谷》上写了康家老的一代非常出色,他有六个儿子,大家都不喜欢继承行业,当时富二代还没现在这么厉害,改编电视的时候,他们就不理解这个,其实像万贯家财这么富有,儿子不愿意继承,这本身是很有冲击力,是一种矛盾,他们不理解,他把第二代也像宫廷继承权力斗争一样,三爷是愿意经商的,四爷从小身体不好,经常看病,喜欢上医学,大了以后就特别喜欢医,愿意给乡亲们看病,不愿意经营家里的事业。可是电视剧改编,把四爷变成一个非常阴险的,要和三爷争夺家族的继承权,这在政治上是这样,在商家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从戏剧上为了电视剧这种矛盾冲突也比较紧张,勾心斗角。现在大家比较理解,所谓富二代这些问题,像很大的企业,山西那些钢铁大王很快把这个家族败坏了,南方民营企业家郭台铭都面临这个问题,郭台铭就说他不传给他的家人,他要用什么形式传给能够经营的人。晋商很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伙东制做的比较彻底,现在的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大官小官,总经理提拔两年就变成董事长,董事长管理财产所有人,总经理就是掌柜,就是具体管理企业。

      第二,在内部的一种股份制激励机制,是有这样两种,实行股份制,这个股份制有两个成分,一种叫银股,资本股,东家出了多少资本,我占多少股份,另外一种是身股也叫劳股,靠所有在这个企业干活的这些掌柜、管理人员、普通员工,都可以占一定的身股,不用掏钱就有股,用你的身份,身股一般是这样,普通的员工在他这个企业干十年,不出差错的话,可以给0.1股份,个人股份最高的指在总经理占1个股份,他们那个股份不像现在那么复杂,比如日升昌总共有80多股,40多股是最开始创业的时候,1股1万块钱,他占了40股,下面的员工总共最开始20多股,总经理占1股,其他占零点几,有功劳做了一个很漂亮的生意可能给你0.2、0.5。

      这个激励机制跟现在所谓微软技术股也差不多,这个机制在当时非常起作用的,晋东平遥整个晋商的故乡,改变了当时一种社会风气,一等人才都要进票号,二等人才才去科考做官,过去所有人都是要读书,学而优则仕,当时改变了这个风气,当时的皇帝都批示山西是世风不正,因为这个收入很可观的。一个地方的总经理,像北京分号的经理,京号老帮在家里非常富有,他有时候占到0.5股,1股四年分一次红,有时候1股分一万两银子,在当时非常大的数字。盐商的盐影,交一石粮食只值0.5两,半两银子,而一个影就是250-400斤食盐,只能卖2两-4两银子,当时能够在商号顶上身股的,在当地算富户了,因为收入很稳定。吃穿都管,平常还给一点工资,就很少,叫辛金,就是很少,一年也就十几两银子,但是四年分一次红,就非常可观。

      晋商最厉害的是这两种制度,一是伙东制,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经营权力很大。二是内部的激励机制,只要辛辛苦苦干,治理好,收入也好,所以能做长久。说明晋商商业文化,现在看和西方有点相通的地方,无论经营权、所有权分离,还是薪酬制度,而晋商在发展过程中,完全依赖中国文化的资源发展起来的,并没有参考学西方的这些东西,在发展过程中,说明这些都是一种商业规律性的东西,那时候在艰苦的条件下已经探索到商业最基本的规律,而能很好的应用,今天对我们来说,一个是中国人做生意现在做得多好,这本身不是去上一下西方工商关系就可以解决,另外对自己的传统,钱穆先生说的,每个中国人对自己历史应该抱一份温馨和敬意,历史就是我们先人的生活,应该抱以温馨和敬意,不要一味的批评,不要说我们几千年落魄,我觉得这是一种没出息的话。怎么出生这么穷困家庭,出生那个多好,历史就是这么下来的,我们就是中国人,老是说中国历史不好,什么什么落后,从晋商来看,他们并没有学西方的东西,也做到了和西方差不多,而且在那么久远的时候做到了。

      另外有几个观点:

      一是谈晋商的时候,大家老爱批判晋商及最主要是官商勾结,这是有点文不对题,所谓官商勾结就是对现在官方是公共权力来说,不能从自己的商业利益,什么都得招标、公正,当时的时封建社会并不是一种公共权力,就是家天下,我任他是大总管财政,想怎么干怎么干,没有细则,晋商只有把他当做客户。票号最大生意揽当时官方财政调拨,特别是地方政府上缴中央的税,要揽到这个,就巴结管这个地方官员,当一个科目做公关,如果今天,就不能这样,整个封建社会就不是一个公共权力,当时的语境就是那样。比如票号,官方就没有银行,就不会调拨钱,就得靠票号来调拨,比如山西今年的税交给你还是交给我,山西官员就定了,我跟你关系好就交给我了,这不是官商勾结。

      二是所谓义利之辨,现在贬低晋商也不好,把它深化也不好,现在山西有些研究晋商的,晋商就是好得不行了,所谓义利之辨,重义轻利,我觉得这就不叫商人了,我觉得是以义取利,比如诚信,不是说现在就把晋商优点归结为诚信,诚信是所有成熟商业的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只有诚信,生意才能做下去,坑蒙拐骗很快就不行了,说晋商重义轻利,那他就做慈善了,实际是以义取利。八国联军打进来,皇帝都逃走了,字号都抢了,但是后来事变以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又回去要求恢复市场,当时抢的票据都没有了,人家拿着票存款折子来要求兑款的时候,已经没有底账了,但是所有的都给对,这是山西票号在当时树立了非常高的信誉,我没有底子了,我赖账,因为朝廷都跑了,我没账了,完全可以,要朝廷赔偿,外国人打进来了,皇帝都跑了,但你只要拿来我就要兑,行业议论这个事我们一定要兑。后来事变以后到晚清十年,他们又做了十年很好的生意,这个诚信不是说他发善心,权衡一下利弊,如果抵赖也完全可以,但是这个行业完了。现在老讲外国银行故事,几百年前拿个票兑换,其实中国商业也有这种历史,这就是成熟商业,有大智慧的商业能做到的。

      三是还有说晋商比较保守,没有改革,我觉得这个也不是这样,研究晋商,当时看了最好的一本书,民国三十多年,北京燕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写晋商,他写这么一段话,对晋商保守有很好的评论,我念一下,“道光以后的中国,受西洋通商的影响,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各方面引起剧烈的变动,唯独山西票号属于变动的怒潮之中,中流砥柱屹然不变,人们常说山西票庄失败是因为墨守成法,不敢改革,殊不知山西票庄所以能支持一百年的寿命,也就在守旧不变,不变根本不是动摇,保存自己的系统。”在晚清的大变动时代,采取保守的姿态也是有他们的智慧,晚清梁启超说是那是两千年来一个大变局,没有不改变的,最后晋商也失败了,也是随着清朝的灭亡,不是晋商不行,所有的都不行,包括洋务派,是中国最早办银行的盛宣怀办了通商银行,也不行了,曾经邀请山西精英人才给他办银行,山西没去,被指责为保守,但是盛宣怀的洋务派银行也不行,就在那样一个大变动时代,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逃过的,没有任何事物是可以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长盛不衰,晋商在那种条件下出生已经辉煌了两百多年,已经很了不起了。

      我们今天就不要苛求它,也不要深化它,就吸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就吸取,没有的,我们也就了解一下祖先是怎么经商的或者怎么生活的,怎么干事业的,我今天就讲这么多。

     

      梦姣:非常感谢成老精彩演说,山西人知多少,这次大家都知道了,下面有什么问题,想跟成老沟通一下的,有关晋商的问题可以问一下成老,哪位同事想第一个吃螃蟹。

      魏总:我先提一个问题,《白银谷》在我这出版,看的比较仔细,成老师讲中国晋商大而久,我的体会,中国晋商确实大,为什么呢?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三大商人:威尼斯商人、犹太商人、晋商,做得很久,明清两代几百年,有很多大企业很大能做这么久的很少,比如票号,几乎是明清两代垄断金融界,一直到民国,这是我的一个体会,中国晋商确实大而久。我提一个问题,在《白银谷》看到有这么一个意思,说祁县、太谷县、平遥,过去三个县有九个号,每个票号藏银都比国库还多,我想问成老,这么多的藏银都哪去了。

      成一:我看五十年代中国人民银行组织了课题组,山西票号资料汇编,有史以来所有有文字关于票号的都收集过来,包括到故宫翻那个奏折,山西票号不是九家,有好几十家、上百家,大大小小,胡雪岩也是搞票号的,云南也有搞票号的,白银就好像现在统计财富的经营单位,不是家里存那么多东西,到了后期晚清、民国时候,基本上家族都败落了。日升昌经营到1924年,但是该了很多债,还不了债,当时北洋政府出面要清查他,大掌柜就跑了,梁怀文当时是二掌柜,他就出来说是你还允许我们跟政府谈判,请允许我们再经营多少年把债还了,政府就同意了。白银就好像现在人民币,是一个统计的数量,不是家里藏多少,当然家里都藏白银,到后来都没了,解放初拆的墙有满满的都是白银,后来货币已经不是以银计算,解放初兑白银,一个银元兑一块钱,当时都已经兑换了,那都是民间传说,特别富有,后来都跑了,很多子弟到海外,日本人来了以后,基本都离开那个地方了。

     

      梦姣:晋商文化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马云创建阿里巴巴有一个梦想,做一个一百年的不会倒的公司,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他的公司还一直在,但是晋商文化鼎盛于明清时期,一直发展五百余年,这中间肯定有很多东西值得所有创业者学习,晋商不代表一群人,代表一群山西人,代表一种文化,代表一种非物质文化,在这方面,咱们感谢成一老师把文化带进了北师大科技园,带进了促进会,不管你是金掌,银掌,还是仙人掌,董事长,现在请举起你们的双手以最热烈的掌声感谢成一老师。接下来请中关村国大中小微企业成长促进会副会长(王亚锋)先生为成一先生颁发文化导师的证书。

      成一老住的挺远的,应该是两点到,成老先生不到一点就到了,为了表示感谢,科技园和协会作为主办方,也为他准备了一个礼物,用最新的技术3D技术打印他自己的头像,现在由中关村国大中小微企业成长促进会理事(李艳)女士为成一先生颁发纪念品。

这次活动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下周二还有一个关于理财和投资方面的讲座,下周五有一个非常著名投资人为给大家做一次关于投资方面的指导,希望各位有时间的都过来参与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