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早有告诫:“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为何偌大的中国会“受制于”小小的芯片? 核心技术从哪里来?
“我们仍要继续自力更生,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这是来自习总书记的明确指示,也是现实存在的客观情况。想要得到核心技术,只有努力提高中国科技水平。这听起来是极少数人的课题,但是有一点人人都伸手可触及的,就是:科学普及。
习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流的科普工作,才能滋养科技创新,真正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才会形成一流的科技软实力,进而使中国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如何做好科学普及?在如今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我们应该更大胆的创新科普理念,更有野心的去扩大科学传播的影响力。现在是信息轰炸的时代,每个人听到的嘈杂声响里,科学究竟能有多大的动静?当我们打开电视和手机,科学又究竟能在这些拥挤的屏幕上占到几寸之地?
科普就应该削尖脑袋地挤到前排,就应该跳起来挥着手去吸引大众的注意。因为科普直接影响着国民、尤其是未来一代对科学的兴趣。毕竟“核心技术”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得来的,真正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从小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与兴趣,进而储备更多的科技人才,才是长久之计。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有一些优质的科普内容终于涌现出来,电视媒体也开始革新与发力,最为典型的就是央视推出的科普节目《加油!向未来》,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普及科学知识,用多媒体融合的手段实现全渠道覆盖,让观众在场面震撼的科学实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这档与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12家国家级专业科学机构深度合作的节目,引发了科普节目热潮,引领了科普电视方向,以国家平台和权威背景为科普提供了“专柜正品”的质量。袁隆平接受采访时也曾评价说,“中央电视台普及科学知识,使广大老百姓懂一点科学,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没错,国家平台成就国家品牌,而科普就应该像品牌一样去打造,科技才是最强的国家品牌。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张双南、曹则贤作为节目的科学顾问,向普通观众解释“高深”的科学原理;航天英雄杨利伟带着珍贵的宇航服来到演播室,亲身解答现场科学爱好者们的问题;著名科普与科幻作家叶永烈,曾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超导专家赵忠贤院士、“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等科技工作者,也积极地为我们撒下科学好奇心的种子。
没错,科研工作者就应该成为电视屏幕上新的“偶像”,让科普站到“C”位,勇敢的参与科学传播。
在《加油!向未来》中出现过的歼-10、“蛟龙”号、复兴号、运-20、天眼FAST、港珠澳大桥和北斗导航系统等等大国重器与尖端科技,让观众一次次为我国不断进步的科技水平和强大的自行研发能力所感动,从而产生出更多对科学的向往和崇敬。
当看到60名年龄不一的普通科学爱好者,通过一方小小舞台上的科学实验答题即表现出极高的科学素养时,我们又不禁期待,也许将来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就在这些人中?
没错,科普活动看似“远水解不了近渴”,带给人的影响和对科学的贡献却不可计量。
一档节目的时长可以计算,收视率可以计算,但是我们计算不出来的是,谁看到了这期节目,谁因此在心里存下了一个小小的科学梦想,谁在多年以后真的走上了科技研发的道路,从而真的到达人类科学的巅峰。
铺天盖地的“文化”节目,让大众重新认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的风向很好,传播效果也很显著,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而如果多一些像《加油!向未来》这样的科普节目,让“科学”之风像现在正流行的“文化”之风那样,刮过大大小小的屏幕,若干年后,我们是否就更有机会在另一回合里掌握先机?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这不仅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倡导和引领。此次来自美国的“封杀”,不仅中国企业应该思考、中国科技工作者应该思考、中国电视媒体应该思考,我们每一个缺乏科学精神的中国人,都应该从中得到深刻的思考和改变。
现在没有芯片,是我们以往的科学水平有限、科普土壤不够肥沃;今天做好科普,将来一定会从这片土地中,长出我们自己的“中国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