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分享到:

四面出击 海信的“中年焦虑”

时间:2017-11-30 10:53:16 来源:互联网 评论:0 点击:0
  如果说近期家电行业冲的最猛的国内家电企业,无疑就是海信。一方面“手撕”夏普,另一方面不惜血本收购东芝。在海信四面出击背后,更多是面对日趋激烈市场竞争和消费者不断提升的需求时的“焦虑”。

  为何海信对夏普收回北美授权反应激烈?

  根据海信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海信在美国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54.4%。而这种大幅增长之中,海信从夏普手中取得的5年品牌授权居功至伟。毕竟,海信海外市场占有率中的一多半是靠非海信自主品牌取得的。

  如果海信在北美市场取得的夏普品牌授权被富士康成功收回,那不止意味着海信立刻会失去近半的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习惯了“借船出海”的海信缺乏依靠自主品牌重新赢得海外市场的信心。因此,即使夏普品牌授权只有五年,海信也不会轻易放弃,毕竟,能多赚五年的钱总归是好的。而5年的时间,也给了海信寻找替代授权的机会。

  海信收购东芝便宜了谁?

  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海信才会在与TCL争夺东芝时不惜血本。根据海信对外公布的消息称,海信将会向东芝海信直接支付东芝7.98 亿人民币(约8亿)。其实,这只是账面的金额,因为在收购东芝的同时,海信还接盘了东芝超过16亿的负债。截至2017年6月30日,东芝电视总资产表数据看,总资产为7.37亿元人民币,总负债16.27亿元人民币,净负债额度达到了8.90亿元人民币。而且现在其业务每年还要巨额亏(去年东芝一年亏损大约5亿多人民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短期之内,指望东芝止损回升是不现实的,而东芝在未来几年会继续亏损的可能性将会更大。因此,收购东芝,在资金层面,海信付出的将远远超过24亿。而根据海信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海信营业收入237.46亿元。家电行业的利润稀薄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这远超24亿的收购金额对于海信来说意味着什么,恐怕也就不言自明。此外,且不说早已风光不在的东芝品牌在海外市场还有多大号召力,单单东芝品牌的“一女多嫁”是否能为海信的海外市场提供助力就见仁见智了。至于,海信从收购东芝获得的技术转让,更是可以忽略不计。在日益发展的技术趋势面前,东芝的专利技术早已是明日黄花。

  所以,海信收购东芝,算来算去,占了便宜的只有日本人,毕竟,卖了个好价钱。

  内战内行 海信的焦虑

  那么,怎么算都不赚收购东芝,海信为何还义无反顾?还是开篇提到的两个字——“焦虑”。而海信的这种焦虑核心在于在现在的家电领域中,海信没有核心技术。在当下领先的主流电视技术中,OLED是LG的,QLED是三星的,8K之父是夏普,而海信自己的激光电视概念大于实际,显得有些“另类”。在电视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海信自然明白这里边隐含的危机。

  毕竟,缺乏自有核心技术,就如同兜里没粮,心里必然是要发慌的。因而,即便四面出击,拳打脚踢,也难以掩盖海信内心的焦虑。而海信的这种焦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对中国家电行业的伤害。

  曾经的家电领域“中日韩”三国演义,随着日本家电企业的没落和夏普归于富士康,正在演变成为“中韩大战”和中国家电企业的内战。而缺乏核心技术,在海外市场习惯借助成熟品牌上位的海信在“外战”中自然难以有像样的牌拿出手,于是外战不行,只能内战内行。于是跟TCL抢东芝,跟夏普打官司这样的戏码频频上演,表面上看,这样的戏码热热闹闹,短期内也能让海信对市场讲更多的“故事”,实际上损害的是中国家电企业自身的未来。毕竟,无论是TCL,还是富士康的夏普,都是中国企业,民族品牌,兄弟阋于墙,得利的只能是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