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正文
分享到:

“知名专家教授”大肆宣传,这“保健品”真的能“保健”吗?

时间:2022-11-08 15:22:10 来源:你不知道的养生知识 评论:0 点击:0
  小秦的烦恼

  我的老妈,今年58,原本很宅的老太太,这段时间有点忙,总是往外跑。忙啥呢?你以为她去跳广场舞?带孩子做饭?

  不!不!不!你想得太简单!老太太忙着“学习”听讲座!你问学啥?学啥不重要,重要的是——听完讲座可以免费领礼品:大米、面粉、食用油,有时候还有绿豆和红豆……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主办方做不到的。

  刚开始,老太太的确只是奔着领东西去的,信誓旦旦“绝不花钱”,结果时间长了,经不住讲座时各位所谓的“知名专家”“知名教授”的大肆宣传,拎回家的不光是免费的米面油,还有各式各样的付费保健品。

  付费不是事,关键是,这“保健品”真的能“保健”吗?

  老太太原本有高血脂、高血压病史,但因为对保健专家们的宣传深信不疑,她擅自停掉了降压药和降脂药,取而代之的是从讲座现场拿回的源源不断的“保健品”。

  “是药三分毒,这保健品多好,又能保健,还能治病!”老太太心里美滋滋的。

  但是小秦犯了愁,“我的老妈,入‘保健品’的坑,有点深……”

  保健品#到底是不是“坑”?#

  近些年来,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号称各种功效的保健品一个接着一个出现,虚假宣传、过量添加药品、类似传销,三无保健品充斥着整个市场,致使许多人错用保健品取代药品,殊不知,这波操作,非但治不了病,可能还会耽误救命。

  保健品究竟可不可以当作药品来使用?

  生活中如何区分保健品以及药品?

  如何正确看待保健品?

  又如何识别商家的虚假宣传呢?

  临床药师教您披沙拣金、去伪存真。

  保健品究竟是不是药品?

  NO!当然不是!

  从概念来说: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保健品,目前市场上大体可以分为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等。保健用品指的是具有日常生活用品的性质,如健身器、按摩器等;保健食品则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需要提醒的是,不管是保健用品还是保健食品,均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从生产条件及质量控制方面来说,保健食品相较于药品要求要低得多;

  对于使用效果,药品是要经过层层临床研究来证明它的治疗效果的,要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包括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十分严谨;而作为食品的保健品仅仅检测污染物、细菌等卫生指标,使用说明书不会如药品一样详细,审核质量及效果也不如药品严格。

  因此,保健品都不能当作药品来使用

  保健品和药品咋区分?

  看标志!一目了然!

  保健食品与药品的专属标志不同,保健品为“蓝帽子”式样。

  药品则分为处方药(需医生开具处方才可购买,标志为RX),和非处方药(无需处方就可在药店进行购买,标志为OTC);非处方药又分甲类(红色)和乙类(绿色),总的来说,乙类处方药的安全性较甲类高。

  看批准文号,进一步确定!

  一般在盒子的一角,标注为“国药准字”的为药品,标注为“国食健字”则为保健品。

  该怎么看待保健品?

  正确的看待保健品、理性的看待保健品的宣传。

  1. 保健品不是药品,虽能调理生理功能,但对治疗疾病效果不大,仅可以用来辅助治疗。

  2. 在购买保健食品或药品时,不可轻信广告宣传,内心一定要明确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属性,还要认准专属标志和批准文号,并到正规的药店进行购买。

  3. 理性选择保健食品,切勿跟风购买,每种保健食品都有适宜人群,购买时应该按照个人差异,认真选择。

  4. 任何宣称能治病的保健品都属于虚假宣传,大众都不可轻信。

  如何识别虚假宣传?

  识别商家的虚假宣传,就要了解商家的销售套路。

  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保健品10种骗人套路:

  免费礼品、假借公益、夸大承诺、打亲情牌、“专家”讲座、现身说法、免费旅游、非法集资、会销和利用高科技。

  小秦的老妈,就属于典型的“贪小便宜入大坑”

  临床药师说

  喝鳄鱼饮品能治好肿瘤、小分子肽食品能治百病、神秘功能水可以治病、压片糖果能抗癌……这样的说法,生活中你是否听过?

  如果当真,你就输了!

  提醒各位,任何宣称具有治疗疑难杂症、攻克肿瘤等疾病的保健用品,应尽量规避!

  在面对保健食品宣传时,克制、理性,擦亮双眼!切莫把保健品当药品!

  本文已由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药学主任药师卢乙众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