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强东曾想在海外再造一个京东,只可惜,大环境改变,京东不愿再烧钱,只能先裁员了。
作者:海棠葉
编辑:易鸣
设计:岚昇
隐退后,刘强东亲自过问的业务不算多。
其中一个是出海的国际化业务,一个是瞄准下沉市场的京喜事业群。
或向全员强调重要高度,或亲自带队招兵买马,集合整个京东集团的资源不同角度地倾注,然后殊途同归。
10月28日,继京喜缩减8成业务后,据“华尔街科技眼”报道,京东国际的大调整方案正在推进之中,员工被传大规模“毕业”,欧洲和东南亚的部分业务面临撤销。
出海8年,京东出海为何走到如此境地?外界无法给出答案。
裁员90%?负责人8年5易
“京东国际现在是什么情况?看上去有点儿人心惶惶的。”10月18日,有网友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发帖求问。
“是在裁人,有好多求活水的,听说工作都不用交接。”评论区里有人透露道。
京东国际业务大调整的流言继续发酵。“京东国际全部裁掉了?”一名认证为“前北京京东乾石科技有限公司员工”的用户努力求证,随后收获“只保留10%左右”的回复。
10月27日,又有网友爆料称京东国际裁员70%,约1000人左右。
“我们的最终的业务调整和人员安置方案,最终可能就和京喜差不多。”京东国际内部一位员工对“华尔街科技眼”如是说到。
2020年底,刘强东亲自带队京东社区电商京喜;2022年,京喜的8成业务被叫停,裁员比例超过20%。
▲京东此前多个板块已进行裁员。图源自网络。
据“华尔街科技眼”获悉, 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欧洲和东南亚的部分业务,首先是欧洲业务,大概率是会被撤销;东南亚业务也会有所收缩,最极端的情况是泰国和印尼都做裁撤。
传闻满天飞中,京东国际与京喜的命运惊人的相似。
京东的出海最早可追溯到2014年,在纳斯达克风光上市之际,出海业务一度被列为重要战略之一,媒体也将此形容为京东和阿里的“猫狗大战”从国内轰轰烈烈打到了海外。
“京东计划最快于2019年在欧洲挑战亚马逊公司,争取在几年内在欧洲变得无所不在。”2018年2月,刘强东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称,他的目标是在十年内实现公司半数利润来自海外市场。
为此,2个月后,刘强东现身西班牙出席世界零售大会,为刚上线公测的西班牙语站站台。
“成为一家国际化的公司,在海外再造一个京东。”2020年5月19日的京东老员工日上,刘强东发布全员信诉说京东的梦想。
这一年,京东对国际业务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0年9月,闫小兵全面接手京东国际业务,将其整合为跨境、商物流和本地站三个团队,直接向刘强东汇报。
据了解,自2012年加入京东后,闫小兵一直负责京东最强势的品类“3C家电”,曾出任3C电子及消费品零售事业群总裁,同时兼任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一直受到重用,地位也相当稳固”。
“2020年,京东国际业务进行一系列调整。刘强东发布公开信,把出海明确为集团重要战略,此后内部发生了很多变化。闫小兵调任京东国际业务部,或许可以调动更多内部优势资源,把这个原本比较边缘的业务拉回来。”一位资深操盘手评价道,“当然,也能看出国际业务在京东的战略层级在提高。”
而后的2021年9月,京东再次调整组织架构,国际业务与零售、物流、科技、健康等8个业务并列,一号位闫小兵直接向集团总裁徐雷汇报。
但仅仅3个月后,京东便发布内部公告称闫小兵申请退休,接手国际业务的是更年轻、加入京东不足两年的 Daniel Tan(陈冠翰)。
这意味着,京东探索海外市场的8年中,一号位负责人已经换了5任。
“复制”京东遇挫
有些突然。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我国跨境电商规模5年增长近10倍,2021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1.98万亿,增长15%。
京东国际方面的数据也显示,2021年京东国际新入驻的第三方商家整体实现了同比超100%的增长。
跨境电商向荣之际,京东国际却放缓了脚步。对此,有分析认为,此次业务收缩的原因,是国际业务整体盈利能力低。
“大环境好的时候,公司可以持续烧钱探索海外市场。 但目前经济环境下行,公司再没有烧钱的实力和意愿,所以要暂时先往回缩一缩。”京东国际内部人士如此分析。
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京东收入仅增5.4%,以至于CEO徐雷直言,面临上市以来最大的挑战。
具体来看,包括社区电商京喜、京东产发、京东国际和技术创新在内的京东新业务不断拖累集团经营:2021年,新业务经营亏损高达105.99亿元,较2020年亏损拉大近59亿元;2022年Q2,该板块营收下降10%至62.65亿元,经营亏损20.32亿元。
▲京东各项收入分布及增速。图源自财华社
2016年3月,京东与当地企业合办的京东印尼站上线,四年后其成长为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2018年9月,京东与泰国尚泰集团一起创建的泰国线上零售平台JD CENTRAL上线运营,2020年其GMV同比增长170%,订单数量同比增长82%,注册用户达510万。
关键在于东南亚市场劳动力成本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京东将国内的供应链模式输出,在印度尼西亚、泰国建立起成本可控的仓储物流体系。
不过这招很快被阿里旗下的Lazada借鉴了过去,其凭借劳动力成本建立的竞争优势逐渐被Lazada诸多海外仓削弱。
而在发达国家,昂贵的人力成本,导致物流成本也居高不下。据“创业邦”报道,从今年3月份开始,离职潮席卷京东物流美国区的团队,因为当地员工无法长期适应996的工作模式。
外忧内患之下,裁员、重组架构等降本增效行为频现。国际业务新负责人Daniel Tan,能拯救京东出海吗?
“Daniel更像是职业经理人,和闫总不一样,他在集团内部没什么话语权,而且公司的海外投入还是比较有限,又要出成绩,压力大是肯定的。业务层面上原本是有一些尝试,但创新业务都在2021年底被优化掉了。”原京东国际业务部员工胡俊俊表示。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牲产队”(ID:caimao_shuangquan),原标题为《“晴格格”眺望故宫的豪宅不保?垮掉的“京城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