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消息,移动开发者大会进入第二天日程,在今天的“移动开发者大会”上,举行总裁研讨会。
由CSDN和创新工场联合举办的“移动开发者大会”于2012年10月19-20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会上,移动互联领域的领军人物、知名应用创始人等将共论当下的机遇与挑战,寻找和解析突破之道。
以下是总裁研讨会实录:
蒋涛:下面有请徐旸给我们讲移动跨平台的开发工具。
徐旸:Appcelerator是一个开放的开发平台,我们会把在美国、日本、欧洲这样一个很成熟的开源开发技术平台通过和CSDN的密切合作把它呈现给中国的开发者,我们从5月份交流到现在互相之间觉得想做这个事情,很重要的原因是我觉得基因很像,我们不是想赚钱,我们是想把开发者服务好。我们在谈我们自己的合作伙伴细节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想服务开发者的概念上是非常一致的。
创新工场投资了很多公司,他们现在非常大的压力由于如何去盈利,因为他们是有投资者的,要谈到盈利的问题。我们发现一个小小的总结就是我们现在整个互联网的市场容量还是很有限的,以中国为主,手机上的移动开发者或者每年愿意对他的应用上付钱这个比例是相当低的。在这个时候当我们还没有被多数企业、多数用户养成付费习惯的时候我们去细究你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我们发现往往是事倍功半的。我们和CSDN的合作,我们想干的一件事情是我们可以先练一练内功,先把自己从技术、商业上自己没有想清楚、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多做一些努力。因为这个市场是会来到的,大家已经看到了50%的互联网的流量都要从移动手机上走,所有用户现在在移动手机上都有了社交或者是个性化需求,我们将来能看到移动优先的企业级或者是消费者市场一定会朝我们大步走来。我们希望当这个企业、这个市场真正成熟的时候,当这个蛋糕真的很大的时候,当我们找到愿意让企业采用移动优先的战略的时候,我们希望我们成为当时是一个跑得最快的运动员,我们能够最先到达重点,能够帮助这些企业解决问题,实现盈利。而不是说停留在现在,看看到底中国这三十家应用商店怎么盈利,很难。到底那几十家做团购的怎么盈利,很难,因为这个市场真的没有到达让大家都能盈利的程度。这个时候大家再打这个小算盘的时候是非常危险的。
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跨越边界。我们Appcelerator是一家公司,其实我们更像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是把我们整个的前端开发技术全部放在了开源社区里,通过免费许可让全球大概37万的开发者免费进行开发和使用,如果上线之后我们还有一些相应的增值性的支持服务。我们过去在六年之内一直是专注于在这个市场。在美国市场多一点,我们做了很多交流,和企业、个人和移动开发者、上下游的服务提供商。我只能列出九点,我们要说的话可能说二十点都可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企业会给我们这样一些评论,首先很重要的,我的网站已经花了很多钱,已经有了互联网服务,是不是现在你说的移动就是把我的互联网服务放到移动手机上?我其实题目叫做误区,这个其实不是误区。在我们刚才发的报告,我们经常对我们的开发者进行调查,我们大概发现一个企业都会有三个发展阶段,他们说我现在有了网站,花了很多钱,买了很多设备,我理所当然想把现有的网站内容拿到手机上。当他把这个任务做完了以后他发现这个任务其实很容易,但是发现这个东西好像没有我们隔壁的CEO他们拿的东西绚,或者他们的移动办公上有很多功能,所以他会走到第二步,他会请几个外包公司或者自己雇几个开发人员做一些简单的应用。比如他可能是单平台的,在苹果平台上或者安卓平台上做一些小应用。这个阶段过完了以后,他说我对移动应用大概有了一个了解,从设计到测试、安全、管理、上线到以后市场的推广,甚至包括对中后台的接入大概都知道。现在我想做什么呢,其实我是一个中大型的B2C网站,我能做的不是一个或者两个Apps,我可能需要50-100个App支撑我对于客户的服务。对于大型企业来讲,那么多的产业链,可能真的需要几十个上百个App,这个时候不能一个一个App来开发,需要严肃的前台和后台。做移动应用和传统网站应用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的那些手机是直接连到后台,传统网站同时在线能支持两三百个传统的后台PC的模式也不合适了,这个时候企业也会说我希望找到非常专业的能够解决我前台和后台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二个类型的客户说我的开发应用主要是用户,我的目标就是为了赚钱。刚才我也解释了,你的应用往往有两种或者三种类型,面向用户服务是一种,我们在国外看到的企业第一件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企业内部的问题,比如企业员工的报销、制度管理等等,这方面往往是他们想第一步迈出去想做的。在中国,如果说第一步的时候不要简单想我是不是真的要到达我的用户,也许我自己内部也需要一些这样的应用扩展。现在这个体量如果你真的想赚钱,没有那么多钱给你赚,你要去烧钱,让你的钱变成用户的钱再回过来。在目前的阶段,大家可能把这个目标功利性稍微放轻一点,还是说如何去体验,去实践我自己的移动优先的架构。等到我们真正有了足够的经验的时候,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那个时候我们再讨论如何把它变成重点也不是为时过晚。
第三种评论是认为我有很好的CTO或者CEO,业务和技术上都能解决,我觉得把这个事情交给他们他们完全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解决掉,在座也有很多CTO和CEO,我不是说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而是需要一个新的组织。不是说我只有现在的一个IT架构,CTO和CEO帮我们做这个事情就延展出来了。举个例子,我们在中国看到的四大商业银行之一,他们现在还处在一个困惑,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移动需求,当他们有了移动需求发展自己整个部门上没有跨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他们每个部门拿一部分经费,到外面请人帮他们做一个移动应用。对于一个大型或者中型的商业企业,如果不同的IT部门都在做自己的移动应用的话,最后会有一个管理难题。
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建议或者给大家讨论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专门的,所有的移动需求我们都要整理出来,然后我们有一个专门的组织结构,有一批有经验的人帮他解决,相对来说可能更成熟一点。
第四,现在很多外包公司尤其做移动的,都很小,代码也很少,预算也很少。关于预算,我不太懂,其实你手机上的代码科技含量并不低。第一,本身来讲它其实面对的是不同的操作系统,无论在苹果还是安卓还是win8还是黑霉等等,其实每个平台技术含量都很高,如果你只是单纯的想通过体积或者通过一个简单直观的页面定义你的IT体验,你花五万块钱也有人给你做,但是真的带不来良好的用户体验和页面访问量。
第五,今年第三季度,我们从开发者的反馈来看,在苹果上的应用投入比例反倒是增加了,安卓反而在下降。我们看到最起码在北美市场,我们能看到在IOS上我们要做的就是看到我们客户在上面的投入在增加,安卓是在下降。如果现在开始思考自己的移动应用平台的时候我建议一定要跨平台的去想。
如果你只是支持网站的话,网站是有一些路由控制,您的网站能够同时支持几百上千用户的共享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够了。但是移动是什么样,你只要敢做移动应用,你的用户只要有五万个、十万个,你就会发现原有的支撑方式是支撑不住的。前段时间我和一个做股票交易的运营商在交流的时候,我花了很多钱建web log,只能支持几百个人。这种结构对于将来手机直接要去需求联接你的后端服务的时候往往是联接不到的。
第七,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大的挑战,在中国你要跟大的企业合作,你无法签合同,因为他们都需要资质。你要找一些移动开发的公司他们又都很小,一般一个移动外包项目是三十万、五十万,如果想做跨平台的话,市场规模会一百万左右。很多大的集成商的公司还没有这个,有的时候你是不是要考虑如何结合现有的Isite和移动的外包公司之间完成这个移动项目。
第八是产品上线,移动的产业链非常长,当你把产品通过app store推到市场上去的时候,只是万里长城的第五步、第六步,你的应用到底能不能让你的用户喜欢,他们是不是在用你的应用,使用你的应用过程中有哪些好的感受和哪些不喜欢的东西,包括这个应用和市场上接着对手之间是什么关系,包括你现在的应用在不同平台上如果你修改一些功能、增加一些功能,在这样非常长的产业链里你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是刚刚开始。真正做完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可能还需要另外一笔预算做市场推广,所以对整个产业链应该有更多的认识。
第九个问题在第八个里已经连续讲了,移动应用里它可能会是一个颠覆式的商业模式,传统的无论大型企业、IBM、微软,他们会有很多传统销售,会理解企业的需求。他会有一个团队帮助你从你的商业上通过你的技术上来承担你的企业需求。同时的话,相应可能拿到你企业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甚至几千万的一个预算收入来支撑他给你的服务。但是移动行业新的产业链,再大的移动应用首先只是落实在不同的手机上面,你的后台需要一个整合,很难再会看到几百万、几千万的单子会在企业出现,往往大家都是在目前这个阶段尤其创业阶段,你会看到做开发有很多的公司支持做开发,每个公司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积累下来有一些公司会有一些模板,有公司有一些可复制的代码,有人做测试,测试的时候有人可以做脚本测试,有的人可以做真机测试。部署也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在中国安卓的几十家应用商店到底在哪个地方部署,在哪个地方推广,包括后台数据如何被分析管理等等问题会让这些企业面临很多新的生态链上的商业提供者,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他又不得不面对一些新的服务供应商,了解你们在做什么,到底能够帮我做什么。如果真的有几十家有不同经验的,比如要做安全,有人说我能解决你的代码问题,有人说我能解决你的应用被重构问题,有人是我能解决你的应用被人乱装广告问题,都会从不同角度给你带来一些挑战。
最后一条应该是一个提醒,在这个新的产业链上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新的生态系统在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刚才介绍了我们Appcelerator,我们非常像LIUNX的社区,我们会全力做一个开放平台,让全球几十万开发者来使用。我们在全球的应用商店里大概有四万多个应用是使用了我们的开发工具开发出来的产品,我们也有很多企业级客户,包括在北美我们有很多自己典型的移动案例。比如NBC(美国的国家电台)在它自己的移动应用就是按照我们这个做的,我们有很多这样类型的客户。
刚才张总也在讲比较类似的一个话题,其实我们公司想做的事情也是非常类似的,我们看到三个非常强的,大数据到底是不是真的强,我想对于很多大企业是,但是对于整个IT行业来讲还是有一个滞后期。我们能看到有三种技术每天都要影响我们的生活,一是移动手机,你的移动手机放在手里,上面有很多功能,不是简单的web展示的功能。左边是社交需求,不是简单的我要连个微博或者微信,人可能有隐私和面对面交流的东西,在手机上做非常合适。用非诚勿扰的方式,自己一个人坐在那儿,可以和几个异性进行类似非诚勿扰非实时的沟通,可能这样的模式真正帮助到这个男同志、女同志解决婚恋问题。你上了非诚勿扰得有各方面的要求,比如你得说话,有很多娱乐性的东西,但是真正人的体验在这方面的需求会很强烈。靠右边的就是云,云其实就是指一些后台,在云上面,我们并不是简单的说这是亚马逊的云或者阿里云。其实企业后台的虚拟结构本身来讲就有很多云的特征,而且大家可能已经过了前两年要做云计算是一个很大的投入、有很多存储等等。
我们想看到的是很多企业的后台,慢慢都会结合这三点,要有移动需求、社交需求、云的支撑。中间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我们恰恰是在中间能够结合起移动、社交和云这三个在你的移动工具上的体现。
现在的手机市场并没有被简化,我们好像觉得IOS或者苹果来到这个市场,非常感谢它,它已经成了这个世界的主宰,系统的异构性是越来越强烈的,应没有真正缩短,从技术角度来讲你要做跨平台,从流程和服务上来讲你面对的挑战都是越来越大的。如何对一个企业来搭建一个移动优先的结构,有哪些方面的挑战你可能是需要考虑的,你的企业可能是传统型的也可能是创业型的,可能不需要所有这些角度的讨论,如果你有机会深入想想,比如你在做决定之前,首先就是你的客户端,客户端的开发你要支持苹果和不同的异构,你怎么样管理,预算怎么分配,是不是需要一个能够统一的跨平台的开发体系结构。从服务的角度来讲你的后台服务,你如何面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职能部门或者对内对外的这些移动需求,需不需要中后台有一个非常好的集成的功能,能够帮助你从技术上、业务上拓展后台业务。第三就是整个产品周期的管理,从开发到测试、上线、上线之后版本的更新,到拿用户的需求反馈,到做下一步的ROY。第四就是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上,在中国不用出大门就可以看到在北京有几百家在提供不同角度的移动服务。这一点来讲是不是每个人都很有确凿的自己的实际技术或者商业能力的帮助呢?
我强调一下Appcelerator的开放平台,我们做了几件事,第一,我们做了一个跨平台的工具,这个跨平台的工具用了最简单的语言JAVAScript,所有会写web的开发人员都可以用它来写程序,可以同时支撑安卓、苹果等等。
第二,我们有一个云的服务,这还是一个体系结构,不用再去考虑你的后台处理会不会搭建,要不要买你的互联网服务,要不要设你的整体后台结构。这是我们前端开发工具的展示,我想专注强调这个开发工具不但跨平台而且能支撑不同类型的移动开发,传统的话我们叫做原生的,是我们最独创的,就是用简单的JAVAScript。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开发工具的话,通过我们自己的客户体验,你能在不同平台上做开发的话,会有一个统一的代码,60%-90%的代码能够在你的移动应用的平台上重复使用。
因为你使用了JAVAScript,我们在上面做了第五代的语言,这样我们开发周期是非常快的。如果我们做了比较,我们和传统的做ISO或者是我用我们的平台发现我们的开发周期基本上缩短1/3到1/2。
开发者开发了很多公共模块,这些模块其实可以被分享的,所以我们有这样一个市场,我们叫做组件市场。所有这些我们的合作伙伴包括个人和企业,可以做一些供应商组件提供出来,比如全球最大的移动广告商apple就自己做了一个组件,就分到了我们的组件市场里,我们的开发者自己做好应用的时候可以很简单的把它的组件就拿到应用里,可以把整个广告就支撑起来了。这样很多中间的组件我们有这样一个市场,将来我们也希望在CSDN通过和中国开发者的合作,中国开发者很聪明,我们能够做出很多功能的组件。使用这些API你可以随时随地看到你的应用在跑的过程中,在时间上、地域上、不同平台上有多少用户他们喜欢你的哪些功能。这是我们和CSDN要合作的,我们要真正做一个能够支撑移动开发者、移动企业的云。
我们为什么是一个跨越边界的新一代的开发平台,我们有五个比较大的优点,一是要做跨平台开发,有统一的代码,有原生应用最佳用户的体验,我们在市场上还没有第二个公司可以做到我们这个程度。二是我们全力拥抱JAVAScript语言,我们其实喜欢HTML,但是在这之上我们看到了JAVAScript以后会成为一个主导。三是我们是开源代码,有庞大的开源社区,我们和CSDN合作的话会更加支撑我们整个的开发。四是我们有自己的伙伴支撑体系结构,不但是商业上的而且我们有技术框架,让大家一起来合作。最后,我们不单单是提供了前端的解决方案,我们在后台上还做了很多工作。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