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骗补与否的事情,我们不再多讨论。核心还是整个发展方向,根据墨先生还有一些公开发布的信息我们来看一下:
1)比例
2015年乘用车方向的电池只占了27%
纯电大巴+纯电专用车占据了快70%的电池用量

乘用车补贴是按车来算的,国补3.15~5.4 W,这些钱基本与电池的产值相当。
BEV乘用车 13.7W× 5 W = 68亿
PHEV乘用车 6.3W×3.15W=20亿
所以我们可以把地补理解为后续的维护和一定的利润,以及承担8年/15万公里的一些后备资金。

大巴补贴政策,国补按照40W估算,400亿+
BEV大巴 342亿
PHEV大巴 60亿
专用车 62亿
我们这些做乘用车的没在意大巴,真看了大巴,你发现电池厂都是靠着商用车吃饭的。

现在在强调技术,也在强调产能,有两个缘故:LFP太多,用在客车上的也太多。

三元电池不能用在大巴之上,还是为国内电池产业70%的产能予以一年的时间来换口气,如今除了客车的安全技术条件,也就看电池本身的安全水平来定夺后续的情况。
看上去大家都挣钱了,其实发展的持续性存疑,本身就是潮退之时,还有车企在上面弄虚作假,这个事就不好交代了。
4)供应链的战斗力
你可以想象,由于上面情况,大部分电池企业还都是面向大巴、专用车,甚至是给大家想象很好的物流车。面对乘用车企业的要求这个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上图的数据来自参考文件1,和下面的图是有出入的,后面我自己通过细致的数据查证出来,做个源数据推断,希望能对中国的数据做深层的挖掘,才能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8G的产能,我们可以对不同公司的产能预测放在一起来对比。这是较早2016年7月份报告里面的。

备注:有几家最近投的,不在此内

1Gwh=2亿美金,8Gwh就得16亿美金

在新能源和电池这个领域,首先还是要根据数据算账,技术的零星进步,如果没有系统性的进步,都是拿钱在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