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智慧城市博览会上,重新点燃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浪,市民热、企业热、政府热。大有一种大干快上、大跃进的势头。但是,跑遍了全部展位,方案都不错,就是没有落地;听变了全部的论坛,观点都很好,就是不系统。还是那句话,要做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做好三件事情:一个是顶层设计及实践、一个是全面协同推进、一个是数据整合共享。否则,还是原来的信息系统的叠加。至此,重温单志广博士2014年反四风的观点,还是很有意义的。
单志广指出,当前无论是产业界,还是政府本身都低估了建设智慧城市的难度。智慧城市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是系统的系统,系统加系统,要想真正实现效果,必须有数据共享、数据融合、业务交互等等要求,没有全方位的规划、设计,没有很好的基础,智慧城市的效果是不容易实现的。
单志广同时表示,梳理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情况后发现,有些不健康的苗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跟风,第二、虚风,第三、歪风,第四、阴风。
1、跟风,我们很多地方,重视概念口号,轻视行动配套。上午很多的领导也谈到了,对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理念,可能很多地方的领导,包括我们的业界还是盲人摸象,都是完全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同的侧面,存在对需求的判断是不准,对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没有清晰的考虑。这样就造成不是从自己城市的实际需求出发,而是从看别的地方都在搞,所以自己也是有一种很强的冲动,也想去做。这就是没有清楚的判断自己的需求,而是盲目的跟风,缺乏对真实需求的判断,缺乏对真正的路径的把握;
2、虚风,很多地方都比较重视建设投入,但是比较轻视实效。一个地方的建设到底给你的老百姓带来哪些方面能够真实体验到的效果,这个方面的考虑是比较弱的。我个人认为这个是我们过去十多年,包括过去二十多年的信息化高速发展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领导非常重视花钱,但是花了钱之后,这个效果可能比较缺乏追究,事后的追查。所以今天上午包括徐主任也讲到了,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现在成立的20多个部门的跨部门机制也有这样一个共识,要用评价来促进建设,促进你的整改,促进你更好的发挥实效。这都是我们值得深入思考的。我们一定要从真实的效果来出发。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的方案、规划,很多都是技术驱动的,是项目导向的,而不是问题驱动和目标驱动的。我们特别擅长的就是传统的思维,我们搞多少个平台,多少个系统,我们的信息化有多少通达率,多少覆盖率,但是没有从业务层面上解决,比如说你的排队交通时间节省多少,没有把握这种实际的目标实现,我认为这是比较虚的地方。
3、歪风,比较重视设备技术,但是比较轻视机制建设。我认为智慧城市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的综合体现,如果我们只是贪大求洋,搞一大堆非常先进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先进软硬件设备,但是不重视标准、政策、法制环境、制度规划,可持续的发展机制,没有这些软实力的保障,可能前期的硬件也是没法发挥作用的。
4、阴风,就是重视建设发展,轻视安全保障。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现在搞网络安全审查等等新的机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搞去IOE,搞国产化替代,我觉得这些方面都有很多深入的变化。
其实我个人认为现在我们无论是产业界,还是政府本身,我认为对智慧城市的难度都低估了。因为智慧城市是一种复杂的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原来单个部门或者单个条线的信息化建设,它是系统的系统,系统加系统,它是非常非常难的,而且需要很大的投资,它要真正实现效果,必须要有一个数据共享、数据融合、业务交互等等的要求,没有这样的一个全方位的规划、设计,没有一个很好的基础,我认为智慧城市这种效果是不容易实现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特别是现在以人为本,高新技术的引导下,如何把这个效果真正的引导出来,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智慧城市不是一个在中央层面上做顶层设计的问题,但是在地方,在每个城市,如果要做的话,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顶层设计。那么这个顶层设计是要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在实施方案的上层解决好系统之间的连接、共享、协同、交互等问题。而且我个人也认为,很多城市也缺乏这种制度上的机制,在很多地方没有负责系统互联、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智能分析的综合性部门。我认为一个城市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有一个总体设计部,解决连通、共享、融合的问题。但是我看到很多的地方还是在谁的孩子谁抱,这种模式,我个人认为,如果系统还是孤立、分散建设,你再怎么投入硬件、软件都是非常危险的,是达不到未来的智慧城市的效果。作者:张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