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位刘姓的哥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乘客用打车软件叫车并付费,误将80元付成8000元。的哥即时发现,马上联系乘客,慌忙中将8000元全部还出。很快,乘客将100元打的费和感谢费支付到账。快速、高效、精准,“把一切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打车软件在售后服务上也显示出一别传统的优越,更让的哥的善良愿望不费吹灰之力就得以实现。
若换在过去,司乘间直接沟通几无可能。比如没有出租车票,就只能依靠守株待兔、媒体寻人等“人找人”的运气策略,否则就得借助政府力量,请求公安机关调取天网录像,再向出租车公司调取司机信息,还得艰难举证……程序复杂、效率低下的售后应对,除了增加麻烦,加深误解,还会对人性形成一些“不必要”的考验……
毫无疑问,这些最终都会重复累加成政府的管理难题,一个分秒可解的小失误,最终如蝴蝶效应般发酵成大麻烦。以调看天网为例:众所周知,天网还承担着监控交通、追查犯罪等很多重大的社会管理任务,看似理所应当的繁琐“便民服务”必然会遭遇因人力不足、程序复杂所带来的“办事难”。这就是不必要的“矛盾”,非管理不作为,有些确实难作为。
但这个极为简单的的哥还钱故事,却将一个并不遥远的理想呈现眼前。可以想象,全国每天有5000万人打车,打车前的信息对接,打车后的失物找寻、投诉建议,都将因这个软件而变得便捷易行。更让人感慨的是,打车软件比起传统管理的透明化管理,将置人们于更严格的监督中,而人性最宝贵的善意,将因此获得更多的保护。并非怀疑文中那位的哥会经不起考验,而是面对复杂的人性和参差的从业者,完全寄望于道德的约束,无异于缘木求鱼。当监督变得艰难,私欲战胜公德也就在一念之间。技术带来的制度进步,无疑会使人更加自律。
这个故事也带来了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启示,当互联网带来的技术变革和政府简政放权的政策空间共同出现时,为某些公共服务寻找更合适的服务主体便迎来极好的历史时机,这也是一个解决传统管理旧疾的良好时机,既可为大众带来方便,亦可为政府分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