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资讯 > 正文
分享到:

海心智惠的商业化|”数字疗法“后,绕道推出乳腺癌保险产品

时间:2022-08-30 12:01:32 来源:深潜atom 评论:0 点击:0

本文系深潜atom第542篇原创作品

  在过去,医疗技术的创新,往往围绕着生命科学布局相关医疗技术。随着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21世纪数字医疗和医疗AI等领域逐渐崭露头角,直接促进了医疗科学技术的繁荣。更重要的是,随着新技术的成熟,从业者已经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布局垂直的赛道

  海心智惠,就是在市场需求下诞生的新势力。在数字疗法的风口和垂直化策略下,不足5年的时间,就已经成为了肿瘤赛道的重要玩家之一。

  因为数字疗法的新,也很大层面制约了海心智惠的商业化能力。不过,海心智惠选择了绕道,2022年8月中旬,海心智惠推出了乳腺癌保险产品。这个看上去押宝到了保险售卖的行为,似乎也绕开了医疗产品的销售的合规问题。不过,对于一家数字疗法企业来说,是否会受到消费者认可呢?

  01

  5年成就准独角兽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统计,2021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万例。根据《健康中国行动( 2019-2030年)》统计,在我国每10分钟就有55人死于癌症。在全世界范围内,癌症已经成为了人类生命安全的最大杀手之一。

  无论是医疗人工智能又或者是精准医疗,肿瘤毫无疑问是其想要“攻克”的赛道。相比较体外诊断的早筛和影像AI的早诊,海心智惠的切入点则是数字疗法。海心智惠将构建了肿瘤治疗全病程服务体系的知识图谱,从而将对癌症患者的干预延展至生命健康的管理,为患者提供包含诊疗、康复的全病程一站式管理服务。

  2018年成立的海心智惠,在刚刚成立2年的时候,迎来了两个重要时刻,“疫情”和“数字疗法风口”。疫情对于医疗科技企业的促进已经无需赘言,2021年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数字疗法开始爆火,近百家企业布局数字疗法。易凯资本2021年11月发布了一项统计,2021年,我国有59个数字疗法项目发生交易127起,参投机构180家,累计融资额近43亿元。

  全球数字治疗市场预计将从2020年的35.3亿美元增长到2021 年的42.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该市场将达到106.2亿美元,年复合增速26.1%。在医疗科技产业业态变化万千的今天,想象力十足的数字疗法,有极大的可能帮助中国的医疗技术在某些细分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并且享受到增长的市场红利。

  伴随着这两大重要时刻,海心智惠也开始走向舞台中心。目前为止,海心智惠已经完成了3轮融资,且这三轮融资都是在2020年之后。可见,在数字疗法的浪潮中,海心智惠已经成为了核心玩家。在成立不足5年时间内,就成为了“准独角兽”企业。

  △海心智惠融资情况

  基于患者自身和客观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数字疗法与肿瘤精准治疗和管理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另外一方面可以提高院外随访、复查复诊的黏性,从而提升其生存率。

  海心智惠的崛起同样离不开自身的产品和技术的能力。在数字疗法的浪潮中,海心智惠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数字化作为抓手,针对肿瘤诊治服务综合应用场景,建立了多肿瘤CDSS、智能个案管理系统、临床新药研发支持、患者院内外服务、肿瘤患者辅助用品于一身的肿瘤智能全病程管理平台

  此前,海心智惠李颖赟在媒体采访中表示,肿瘤诊疗这个领域未来一定会进入到一个以患者服务为中心的时代。通过人工智能的帮助,多方角色高效率协同帮助患者完成整个治疗管理服务。海心智惠在抗肿瘤的道路上并未闭门造车,2022年1月,海心智惠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推出了CSCO AI的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协助临床医生制定更规范、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在医疗AI遇冷的大环境下,凭借智能化和垂直化,海心智惠的逆风飞翔,反映出了市场对于海心智惠的认可,以及对于未来医疗科技能力的期待。

  02

  借鉴院外模式,

  最难的还是合规落地

  2021年以来,已经先后有多家医疗AI企业递交招股书,不过大部分集中在医学影像识别这个领域。通过招股书发现,在获得药监局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证书后,影像AI企业的商业化能力大大增强。影像AI行业的商业化,从侧面反映了医疗AI无法脱离院内的困境。

  2015年被提出的数字疗法,无疑是更年轻的赛道。年轻往往伴随着不规范,缺乏行业统一标准、缺乏临床试验政策法规指引、缺乏分层分类监管、商业模式尚处于雏形等现实挑战,也就是说,距离成熟市场建立尚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无论是药企,又或者是数字疗法企业,都希望可以通过“患者管理”、“疾病预防”等手段或者口号,让患者参与到随访和健康管理当中,理论上这样可以更好的实现药物转化。在众多药企和投资人的推动下,数字疗法的热度几乎已经超过了影像AI,甚至已经有些跟随热点的影像AI企业已经高调转投数字疗法。

  相比较院内的严谨和规范,院外市场的商业化更加灵活,医疗创新产品,是否可以脱离院内呢?理论上是可以的,在体外诊断行业已经被验证,结直肠癌和幽门螺杆菌的筛查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视网膜的慢性病检测,同样已经走进了眼镜连锁、体检和保险周边。更加虚拟化的数字疗法,同样更容易走出院内,海心智惠的很大一部分业务就是脱离医院去做院外健康管理的

  不过,院外并非企业可以随意染指的。首先就是合规问题,目前市面上走出院外的医疗科技产品,几乎都获得了药监局颁发的三类医疗企业认证。目前,在肿瘤数字疗法上,药监局仅仅颁发了二类医疗器械证书。海心智惠目前都还未取得药监局的审批,意味着其产品的有效性还未受到官方的认证。在未合规的情况下,将触手延伸至院外,还是存在巨大的风险的

  △药监局官网

  公开数据显示,海心智惠已跨越国内30+省份/自治区,覆盖600+合作科室,服务于数万名医生。看上去已经好过众多前辈。数量显示,从2005年到2021年,我国每百万人口肿瘤医生数量已经从14人增加到26人,按照14.13亿人口计算,数量也不过36738人。海心智惠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治疗建议,也为这其产品的直接用户是医生。不过海心智惠号称服务数万名医生,是全部覆盖了?又或者是数量不准确?还是覆盖人群不是肿瘤医生呢?

  在践行自身使命的同时,海心智惠也做了其他努力,比如推出了海心健康App。对于肿瘤患者来说,治愈的过程中,需要身体治疗,同样也需要心灵上的治愈。海心健康的社区,是众多患者沟通交流的避风港,在这里可以看到“同病相连”之人,可以让患者获得心理上共鸣。在这个社区的打造上,意义重大,只是目前海心智惠的运营能力并未实现其目标。近期发布的动态,几乎鲜有互动,互动量高的内容比较陈旧且稀少。

  △海心健康社区

  在医院之外,患者往往知道注意事项,关键在于如何做到。在院外管理的过程中,海心智惠承担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同样至关重要。数字疗法并非处方药,海心健康直接给出建议,不够权威,似乎只能通过医生给出建议。

  业务的模式,决定了海心智惠很难成为一家TO C的企业,TO H(医院) TO C更加适合他,商业化上也会更难。另外一个致力于院外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的平安健康,在2022年上半年交出了营收下降-25.94%,亏损同比扩大62.3%的成绩单。

  回到数字疗法,在商业化上同样不被看好。有人表示,数字疗法的宣传意义大于疗效,数字疗法没有实际的产品,没有拿到临床认证,医院也不认同,更像一个拉高估值的工具。健康管理不赚钱,那么卖保险如何?至少目前将健康与保险结合的互联网医疗前辈们,看上去风生水起。8月中旬,海心智惠与国任保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联合开发全国首款“确诊即赔”的乳腺癌疾病复发保险“乳惠宝”。

  卖保险这件事情,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不过,作为一家医疗科技公司,一边通过健康管理服务获取用户信任,另一边利用用户的恐惧心理,如此深度参与保险制订和售卖,是否合乎情理?过程中,又如何确保用户的数据隐私安全呢?

  对于海心智惠来说,帮助肿瘤患者,获得更久,获得更好的使命是美好的。但数字疗法的普及,是需要站在时间维度上的,通向梦想彼岸的过程,是残酷且艰难的。既然选择了长久的道路,最好不要被短期利益蒙住双眼,以免在过程中失去患者的信任,肩负起先行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