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海外市场异军突起
“东边不亮西边亮”,此时的中兴便是如此。据研究机构Digitimes Research的数据,按照2014年第三季度的智能手机排行榜显示,在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前十大厂商中,大陆地区厂商便占据五席,而令人惊讶的是,当年排名第八的中兴通讯跌出了前十。
然而,与中兴在国内手机市场浑浑噩噩表现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其在海外市场却风生水起。Strategy Analytics数据显示,中兴在全美整体手机和智能机市场排名均杀入前四,其中在预付费市场中中兴位居第二,成为占据该市场份额最高的中国厂商,其市场份额高达20%;另据中兴通讯北美CEO程立新透露,中兴在2013年在北美市场已销售了1000万台智能手机;中兴通讯Blade系列受到了欧洲用户的极大青睐,在欧洲23个国家销量已达数百万台;中兴通讯星星1号欧洲版在土耳其明星机型销售中排名第一……
在国内市场的低迷表现,以及在海外市场的硕果累累,逐渐让人们淡忘了中兴实际上曾经是与华为作为双子星的存在。如今,中兴不仅与华为在国内市场的强势形成了巨大反差,就是在“中华酷联”阵营中也稍显黯淡。
品牌廉价不等于高性价比
中兴在海外市场能够异军突起,很大原因是其凭借“高品质低价位”策略。就在前阵子,中兴联手美国移动运营商T-Mobile,并在该国推出ZMax智能手机。据悉,ZMax除了屏幕大,符合当前的巨屏潮流以外,252美元的低价位更是吸引美国用户,傲视海外手机市场的一大法宝。对此,中兴美国CEO程立新表示,中兴将坚持走草根战略,努力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就是我们构建自己品牌的方式。
不过,低价仍是把双刃剑,虽然在短期内能达到吸引用户购买,争抢市场份额的效果,但长期的低价竞争最终将会导致品牌形象的低端化,待海外用户对廉价手机的“新鲜感”消去以后,很难再有用户继续购买,更不要说像某些手机品牌那样,让消费者成为该品牌的忠实用户,形成粉丝效应。这无疑对厂商的后期发展埋下巨大隐患,而曾经的波导、夏新等厂商的倒下正是前车之鉴。
实际上,中兴手机也仅仅是停留在“高性价比”或者说“廉价手机”的阶段,这种打“低价牌”的战略在国内市场已屡见不鲜。在国内手机市场经历“低价风暴”的洗礼后,用户对此招式早已没有感觉,这其实是国内手机市场一种成熟的表现。像其他国产机一样,大多数用户看中的并不是简单的价格便宜,而是综合价位、硬件和用户体验,实现真正的既便宜又好用。
提升品牌感知方能突围
海外市场的成功难以掩盖中兴在国内市场的衰败,有评论指出,此举是中兴在逃避国内市场的表现。纵观国内手机品牌,2014年可谓国产手机品牌崛起之年,然而在这份名单中惟独缺少当年国产手机一霸“中兴”;就市场情况而言,华为、小米、联想、魅族等国产手机品牌成为越来越多用户的选择,中兴却逐渐被用户遗忘,因此,中兴未来亟待实现品牌形象上的突破。
首先,品牌感知需要提升。虽然中兴近期连续推出了星星一号、努比亚等品牌,但对很多年轻用户来说,中兴品牌已经显得有些老迈,亟需重塑形象,这不仅要在手机产品的外观受下大工夫,还需重视手机系统、应用上面上的体验。
其次,打造精品手机聚焦高端,这方面华为可以提供借鉴。近年来,最具竞争实力的华为终端在精品策略的引导下,华为P7、华为mate7等高端手机纷纷涌现。而华为的终端产品也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型、渠道从运营商向电商和公开渠道拓展的转型思路成效明显。因此,华为的旗舰机型不仅销售均价大幅提高,其销售的数量和广度也得到很大提升极大促进了品牌形象的提升。
再次,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在国内,中兴手机近年来备受争议的就是节奏拖沓,一款新品手机从发布到规模出货,短则3个月,长则半年。在2014年之前,中兴手机在智能机时代还没有拿出一款可以让人夸赞的产品。直到2014年,中兴旗下子品牌努比亚的中兴V5单机销量达到300万台,成为中兴手机智能机销量最好的产品,但这也恰恰说明,之前中兴手机的研发体系存在严重问题。因此,对中兴来说,如何找到自己的研发、生产、发布和销售的节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