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创新中国·春季赛于2014年3月26日-27日在上海嘉定举行。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一千多名创业者 ,40多家参赛企业将参加互联网金融、文化创意、O2O等六个专场的项目展示,与熊晓鸽、蔡文胜、 曾李青等投资人亲密接触。熊晓鸽回忆了他在麦戈文先生的支持下,从记者成功转型到投资人,并在中国成功投资了一系列创业公司的经历。IDG在进入中国的20年里,已投了300多家公司,70多家已经通过上市和股权转让成功退出,已经突破了二八定律。熊晓鸽还对现场观众的提问做了精彩回答。
以下为现场文字实录:
方浩:刚才介绍了,麦先生是创新中国的创始人,那您就是引进者。您和麦先生合作20年,亦师亦友关系,您心目中麦先生是什么样的人?
熊晓鸽:很感谢刚才默哀3分钟,短短3分钟我想了很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在某个特别的地方,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做某些事情,最主要的是给后来的人留下很多影响。比方说看到创新中国,现在看到发展得越来越成功。中国一句话,喝水不忘挖井人。
我们把创新中国引进到中国以后,和创业邦一起,做成国内首屈一指的创业大赛,比如说现在嘉定的春季决赛,杭州的秋季决赛。其实IDG原来不是做风投的,主要是做出版研究,最早是IDC。我是1991年11月6日加入IDG的,现在正好是22年时间。很有幸和麦先生在一起共事20年,我正好在麦先生去世之前接到他电话,他想见我,我也是第一个他想见的人。我就从中国飞到旧金山,去医院见了他。见到他,我带去了两本杂志,也跟大家分享一下。一本杂志是《创业邦》,那一期正好第一页有一个开页广告,就是IDG20周年的广告。我对他说,咱们做得很好,正好今年是20周年,这是我们的广告。还有另外一本杂志是去年在台湾创办的国家地理,这个杂志也创造了奇迹,第二期有开始赢利,而且发得非常好。因为大家都知道传统出版业面临很大挑战,这两个发展的都很好,给他看了以后,他特别高兴。
麦先生给我们留下很多遗产,当然从管理方面对我来讲是最多的。麦先生一辈子创造了两传奇,一个传奇就是IDG,IDG旗下一些事情,出版也好、市场也好、品牌也好、风投也好,这一个传奇。第二个传奇是研究院,麦先生与夫人捐了上亿美元做脑科学研究院。我们在前两年共同努力,把研究院引到中国来,在北大、清华、北师大成立了三个研究院。麦先生去年11月份来中国的时候,参加了清华研究院的开幕仪式,非常高兴。
而且跟大家透露一下,麦先生到中国来,最重要的是朱镕基总理。因为朱镕基总理那年去美国做了演讲,也是我个人协助麦先生的。上次在做清华研究院的时候,是清华建校一百多年之前,总理在深圳接见了麦先生。我们就在清华一百周年的时候签了协议。未来十年,IDG对三个学校每年进行捐助。我当时对麦先生说,你这两个传奇,我保证在中国继续传下去,发扬广大。也借此机会和大家说一下,希望在坐的创业者,希望我们未来的事业能够成功,等到事业成功了以后,希望你们能够拿出你们自己不那么需要的钱,多余的去回馈社会,去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谢谢!
方浩:熊总刚才提到公益,我知道熊总在湖南大学建了一个游泳馆,熊总是非常重感情的领导。其实我们创新中国也是熊总看着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可以说是创新中国活动最大支持者。为早期创业者提供这样的服务平台,您认为创新中国对中国创业者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熊晓鸽:湖南大学我是确实建过游泳馆,当年在大学的时候,湖南很有意思,湖南大学很漂亮,离湘江很近,但是没有游泳馆。每年都有学生到江里游泳,经常出现意外。当时在学校的时候,有一次一个女生,刚考上大学,她就在江里游泳淹死了。麦先生也去了,所以是我们共同捐助的。
创新中国,两个方面,第一个主要是为创业者服务的,因为创业者,作为任何企业来讲,当然技术很重要。但是作为任何企业来讲,销售最重要。能够把你的产品卖出去,在卖出去产品之前,你需要钱。对投资销售,更重要,说得好听一点是享受。说得难听点是忽悠,忽悠能力比较强。怎么实现不知道,但是你要能把你自己的想法、信心、能力在很短时间内,让投资人得到。首先一点是为创业逼供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比赛很有意思,总在想,怎么比别人做得更好,这个过程中,使你得到提高。我们的企业能够政工的话,最重要的一点竞争。我不说的不是恶性竞争,而是良性竞争。通过活动把各地的创业者,有梦想的创业者集到一起。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形式。
第二点也包括我所谓的管钱的人,其实对管钱人来讲是蛮大的挑战。有点像大海捞针似的,那么多项目里,很快找到项目,人家认可你。当然里面有谈判过程,对于投资来讲,希望占比越大好。但是我认为看起来是有驳议,实际上是有合作。因为很多事情是在谈判过程中达到一个平衡。至于说,用什么来计算估值,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得投资人和创业者,有这么一个很专业的平台。同时投资者中间也有一个竞争,竞争各自的眼光,谁的眼光更独到。
还有一点,对投资人的个人人格魅力。因为有时候创业者没有那个感觉,不愿意和你合作。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的创业者我们的投资者,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能够形成一个长期合作下去的一个关系,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为什么提到关系呢?我现在理解,尤其是和麦先生告别的时候,我说了一点,我跟你带一起的时间,超过了跟我父亲在一起的时间。我20岁就上大学了,我和麦先生在一起20年,我们的关系还是蛮特别的,我们是一个特别的关系。这种关系为什么很重要呢?不仅是我学习很多,他也跟我学习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方面。过程中,我们经历过很多挑战,我们都一起面对。当然他是我的老板,但是具体我去做,这中间其实我们可以合作这么长时间,我领悟到一点,人生就是管理这种关系。管理你和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你和投资者的关系,管理家里的关系。可能这个就是一生,所以我就希望通过我们“创新中国”这个平台,我们的创业者和我们的投资者,可以形成一个很好的,长期合作共赢的关系,这是我们的目的。谢谢!
方浩:刚才您提到前不久拿着我们的杂志给麦先生看,就是说过去20年作为中国行业的先锋,在一波一波潮流中,投资了很多公司。可能我们很多创业者,包括我个人都很感兴趣。你们是凭什么每次潮流来临之前,发现潜在的趋势?
熊晓鸽:其实过去半年我们一直思索一个问题,其实IDG资本跟大家说一下,不是广告,正式成立是93年。当时麦先生给了我们1000万,上海科投给了1000万,去年是20周年纪念日,去年麦先生来到中国,他也特别高兴,我们合伙人在北京举行了内部的庆祝会。麦先生和所有人见面,对未来的承诺。我们的业务不因为麦先生的离去减弱,而且会增强。我一直跟麦先生汇报,的业务基本上交到我们这里来了。我们对麦先生的承诺,会做得更好。
这20周年,我们投了300多家公司,70多家已经通过上市和股权转让成功转出。只要是10个公司里面,就有2个赚大钱的话,你就很成功了。所以现在我们已经突破了二八定律了。其实当年我是第一个来做投资的,但是从来没有做过风投,只是当过记者,采访过很多风投的人。用中国话说,只看过猪跑没吃过猪肉。能不能做成这个事情呢?我也不知道,刚开始做的时候,和硅谷的一些业界老大,他们也在投资业做了很多贡献。在我们的行业的前辈,我恩他们都有很多交往,在那个时候。还有英国的一些风投公司。
在那个时候,我们在深圳92年办过一次论坛。但是说办风险投资论坛,我一看还要一个多礼拜,就傻了,赶紧改名叫中国IT投资论坛,一下有很多人,取得了很大成功。对外就觉得很振奋。就开始做起来了。经过一年时间,我们就做成了,我们要管基因的话要找人,我们在美国、硅谷、深圳、香港都打往高。有200个来应聘,但是懂风投的根本都不懂中国。最后没办法,只好我来做这个事情,所以我是第一个。而那个时候,可能你们都不知道,还有一个叫周全的,跟我一起做的,他懂技术,他说找一些技术性融资。虽然我报大学报的融资,但是后来学的文科。很多人跟我谈技术,我说这个得请教我们的顾客。
这样的话,因为我们觉得我们两个,做了半年,觉得我们是很好的团队。当时最有名的,在中国的是HQ,我说我们里没办法,我们做中国的HQ,他叫周全,我说咱俩就是HQ。能够走到今天,我觉得有一点,几个事情。一个是麦先生对我们的支持,因为我们真正赚钱在中国,一直到2000年,经历了7年的时间,所以麦先生等了我们7年,很了不起。
第二点,我们是国内长大的在国内读的书,比较接地气,这个是好的。第三第四很重要,非常吸引,第一个是中国国内市场非常大。第二点,就是我们赶上了互联网时代。因为互联网技术当时是美国最开始发展起来的,但是好像是中国设计的,很大的提高了人民沟通的效益,使得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非常快,效率很高。我们找到机会投了很多这样的互联网,尤其是消费互联网公司。包括百度、腾讯、搜狐、搜房等。所以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回报。
还有一点,刚才说了,国内市场很重要,可是你回过头来看,这些很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今天为止,99%以上的销售额是来自于国内,他的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远远低于其他的去做。所以为他来讲,美国的同行比我们来讲挑战更大一点。后来的话,我就觉得刚才提到麦先生,我们到了05年的时候,就觉得我们的基金量不够大,只靠一个IDG是不够的。我们和美国XL开始合作,他是非常有名投资人,投资Facebook的。他和我们一起投了几个基金,尤其是06年投的,2亿6千万美元,那时候一口气投了20几个移动互联网有关的行业。
在去年特别高兴,91无线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回报。第一基金,觉得最不靠谱的基金,给他们投资回报最快的一个。正好也是我们去年成立20周年送的很好的礼物。比方说像IGG和3G门户,都是我们投的。因为每一个时代都可能会出现一个什么?就是一个引导主流技术,每个时代会出现的东西。我觉得在前年2000年的时候,我们抓住了互联网PC的互联网,现在我们可能抓住了移动互联网这么一个机会。当然我们在座很多也在这个领域。大家也都知道,为什么现在全世界非常热门,因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大用户群市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