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探索 > 正文
分享到:

定陶汉墓:最大可能是原址保护(图)

时间:2011-07-04 08:29:30 来源:济南时报 评论:0 点击:0
6岁的党舒心好奇地看着在定陶大型汉墓中出土的“虎枕”。


  6岁的党舒心好奇地看着在定陶大型汉墓中出土的“虎枕”。

  山东定陶发现全国罕见的“黄肠题凑”西汉墓葬的消息经本报等媒体报道后,引起读者关注。这座汉墓因为是国内已经发掘的此类墓葬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结构独特、保存最完整、最具典型性代表意义的一座,故其所具有的科学研究、保护、展示价值也难以估量。记者昨日再次采访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有关人员。

  “黄肠题凑”:耗费人力财力巨大

  据了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发现黄肠题凑墓。江苏去年发现的盱眙大云山西汉大墓经鉴定采用的是“黄肠题凑”葬制,是第15座“黄肠题凑”墓。据此推算,定陶汉墓应该为全国第16座。

  那“黄肠题凑”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据《汉书·霍光传》记载,汉代名臣霍光死后,汉宣帝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唐人颜师古给这一段做注释时,引用了汉末魏初学者苏林的解释:“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据此可知,“黄肠”强调的是材料和颜色,也就是黄心的柏木;“题凑”强调的是木头摆放的形式和结构,也就是木头的端头向内排列。综合起来讲“黄肠题凑”是用黄心柏木,按向心方式致累而成的厚木墙。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和梓宫、便房、外藏椁等构成了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而其他皇亲国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经过天子的特赐才可享用。这种葬制起源于何时尚有争议,但在西汉盛极一时,已是公认的事实。

  据了解,“黄肠题凑”加工的难度很高,耗费的人力、财力巨大。而且,与石头相比,柏木并不能做到不朽不腐。因此,东汉以后这种葬制逐渐走向衰落。河北定县发现的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已经改用石材做题凑,“黄肠题凑”至此也就不再是帝王丧葬的特定形制。

  墓主身份:可能是定陶王刘康

  很多读者最关心的是这么大规模、级别如此高的“黄肠题凑”墓的主人到底是谁?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同修在接受采访时说,“黄肠题凑”墓为山东首次发现,通过墓葬结构、规模等方面基本断定墓葬的年代为西汉晚期,墓主身份极高,最大的可能就是西汉晚期的定陶王。

  据史料记载,定陶国共有三代定陶王,前后延续31年。西汉定陶恭王刘康,是汉元帝刘奭的次子,汉成帝刘骜的异母弟弟。刘康做定陶恭王19年,公元前23年去世,他的儿子、年仅三岁的刘欣继位。由于汉成帝膝下无子,公元前8年,他立定陶王刘欣为皇太子。刘欣次年继位,史称汉哀帝。汉哀帝继位后,尊其父恭王为恭皇,并按照皇帝礼制建设寝庙和陵邑,扩建恭皇陵园。目前,所有的史料记载都表明,在三位定陶王中,墓主人最有可能就是刘康王。

  保护方式:初步形成两种方案

  定陶汉墓引起了全国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5月25日至27日,国家文物局就为定陶灵圣湖汉墓发掘保护派出了专家组,包括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赵化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副院长、教授)、信立祥(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原主任、研究员)、焦南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原院长)、阎亚林(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考古处处长)在内的一批国内顶级专家赶到定陶,考察了这座“黄肠题凑”墓,就其性质、年代、历史地位和重大科考价值达成共识。专家组一致认为,此墓属于西汉晚期或东汉早期诸侯王级别的墓葬形制 黄肠题凑,是国内已发掘同类墓葬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结构独特、保存最完整、最具典型性代表意义的一座,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保护、展示价值。然后,专家组又在济南举行了座谈会,就定陶汉墓发掘及下一步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将与我省文物保护专家进行研究和磋商,就如何保护这座千年古墓拿出具体方案。

  据了解,目前文物部门已初步形成原址保护和异地搬迁保护两种方案意向。原址保护即在定陶县马集镇灵圣湖遗址原地征地,将墓室木结构做技术处理,墓上建博物馆、展厅、影像室等,就地保护展示。这样做,能最大程度保持这座古墓的原始风貌和大量原始信息。这种方案得到了部分考古专家和当地民众的普遍赞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整个陵区完整地保存下来。


  异地搬迁保护是将古墓整体在已建成的博物场馆内复原,或再建一座定陶汉王陵专题博物馆。权威专家认为,异地搬迁保护除需要巨额费用之外,搬迁过程也会对墓葬本身造成损害。此外,搬迁到新址后,新的环境和气候也容易损害墓葬的保存。更为重要的是,这座大型汉墓只是古墓群的一部分,迁走一个会对未来整个遗址保护有所影响。同时,异地搬迁保护也有两种初步方案:一个方案是整体搬迁至省会济南,另一个方案是直接整体搬迁至首都北京。但是,如果采用对古墓搬迁复原的保护方式,整个古墓区域原貌会遭到破坏。具体会采用何种方式,还有待国家和省文物部门专家下一步的具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