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正文
分享到:

小微信贷投放未及预期 五部委再出 支持政策缓解困局

时间:2018-06-26 07:52:1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论:0 点击:0
  缓解小微融资困境政策接连落地。

  6月25日晚间,央行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下称《意见》),从货币政策、监管考核等方面提出多项具体举措,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具体来看,影响最大的措施主要为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支持的调整。《意见》要求增加支小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共1500亿元,下调支小再贷款利率0.5个百分点。完善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发行管理,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盘活信贷资源1000亿元以上。并将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纳入中期借贷便利(MLF)的合格抵押品范围。

  此外,《意见》还加大财税政策激励,从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底,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单户授信额度上限,由1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并对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支持的融资担保公司加强监管,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担保金额占比不低于80%,其中支持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的担保金额占比不低于50%,适当降低担保费率和反担保要求。

  一位股份行信贷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银行层面还没有针对该文件的业务指引下达,小微贷款目前仍按照原有信贷政策执行。但从去年以来s,小微已经是银行信贷中最为重视和倾斜的类别。随着文件的下达,这一趋势会越发明显。

  小微信贷进展不及预期

  去年9月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出台以来,银行就开始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进行倾斜,但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预期。

  在近日召开的“2018小微金融行业峰会”上,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姜俊介绍,2017年建行普惠金融投放量占整个信贷投放的11.5%,是大行中唯一一家达到了央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二档标准的银行。因此,今年央行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时,对建行降准1.5个百分点,增加了2300亿元流动性,其他大行则并未享受此档待遇。

  不过从记者了解到的银行业务层面看,虽有政策和额度的支持,小微业务仍不好做。

  一位三线城市国有大行信贷业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以来,唯一明确的信贷政策就是倾向小微。只要符合风控标准,已经到了可以把额度都给小微贷款使用的程度。但从实际操作看,小微贷款的实际改善和增长整体趋于平缓。

  他坦言,其所在地作为楼市热门的三线城市,通常一单房贷在150万左右,一位普通客户经理半个月就可以完成1000万的房贷业务,但1000万的小微贷款业务,两三个月也未必能完成。

  他进一步指出,即使额度优先倾斜,保证充足,但银行的风控标准并不会因为倾斜小微而有所降低。从需求角度来看,一个月1000万的小微额度远远不够,但是从银行的风险控制和业务流程层面,就把可以通过贷款申请的需求规模限制住了。以该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小微企业状况,一个月能审批放款500万已经是很理想的状况。小微信贷的增长不同于房贷,增速相对缓慢。

  多举措缓解小微融资难

  虽然去年以来金融机构对小微信贷的投放未达预期,但多位业务人士均对记者表示,近期出台的多项小微企业融资政策或将起到实质性的助推作用。

  今年3月成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以来,目前已有兴业、浦发、华夏、招商等多家银行拟参股。6月24日,央行今年的第三次定向降准指向债转股和小微,其中,预计2000亿元支持小微。再加上25日《意见》对信贷政策、货币政策、财税政策的细化落地,解决小微融资难政策配套不断完善。

  前述股份行信贷业务人士指出,从《意见》的具体条款看,对货币政策的调整,主要是额度的调整配合接下来的定向降住释放流动性,会鼓励银行更多的倾向小微。而对信贷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落地并对小微业务的实际支持,将解决一部分小微企业无法通过银行风控或者在满足风控要求过程中成本较高的问题,对提高小微贷款规模和增速有比较直接的影响。

  中部某农商行行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估算我国小微企业融资来自于正规金融体系和民间融资的比例大致为6:4,而且其中成本相差甚远,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平均在年化6%左右,网络借贷利率约13%,小额贷款公司等利率则达15%-20%。一般小微企业年利润率很难覆盖高额资金成本,应引导正规金融机构成为小微贷款的主力。

  上述行长指出,目前金融机构快速覆盖更大规模的小微融资还有难度,包括征信系统不够完善、小微企业自身数据缺乏、传统风控模式不适应现有的小微企业需要、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等难题。但业内还是有信心,尤其近期连续出台关于小微融资额各项政策,尤其考虑到小微企业在解决就业、保障税收、促进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预计后续还将有更多配套政策陆续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