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分享到:

CES2018总结:万物互联说了好多年 直到现在才算开始

时间:2018-01-11 08:29:11 来源:新浪科技 评论:0 点击:0
  向前翻看CES展会的黑白照片,这个自1967年开始的消费电子展在最初几年崭露头角的都是各种收音机产品,在那个年代,它们就是最酷的科技代表,为这一年的消费电子产品走势指点了方向。
很多年前电视机和收音机是CES的宠儿很多年前电视机和收音机是CES的宠儿

  50年后,CES指向作用依旧,但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从最初的五年十年一个大趋势,变为现在每年都会呈现一种新趋势。

  今年的最关键词并不特别,无论AI还是万物互联都是老生常谈,可喜的是,技术障碍不再明显。在参观了CES展会之后,新浪科技为您盘点我们在这次展会上观察到的几个趋势,做一下本届总结。

  1 手机行业集体哑火

  “不去,我们不会为了一个展会而做一款产品”——这是去年12月底,我询问一家手机厂商是否参加CES时候的答案。

  手机行业的火爆曾让这个品类在过去几年成为拉斯维加斯的宠儿,而国内厂商们则在过去5年间发力推进了这种印象,即便我们印象里似乎在CES登陆的旗舰手机并不算多、又即便CES之后就是MWC——一个更重要也更专业的手机行业大舞台。

vivo在今年CES展示了屏下指纹手机vivo在今年CES展示了屏下指纹手机

  在那几年,国内厂商会特意为CES留下一款产品,无论是不是旗舰、会不会有一场隆重的发布会、在不在美国卖,仿佛在CES上拿出来,就成了自己走向国际的标志。

  这两年手机市场饱和,厂商们也逐渐变得实际,不再为了所谓的仪式感耗费人力物力参展,也少见为一个展会预留一个新品。

华为在CES上宣布入美华为在CES上宣布入美

  CES 2018依然有手机新品出现,但它们已经远离舞台中央,即便强如华为,也只是对外宣布一些市场销售的突破(还发生了一些意外插曲)。

  厂商们变得现实了,这个行业才算成熟了。

  2 汽车学会了手机的玩法

  在手机行业声量减小的同时,汽车行业迅速赶上。

  严格来说,汽车一直是CES主角之一,“新能源”或是“智能驾驶”这俩词还没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北美媒体人们也愿意LVCC北馆里一票改装车或大号外放车载音响之间流连忘返。

近几年CES大有成为车展的趋势近几年CES大有成为车展的趋势

  智能汽车迅速发展,其中代表特斯拉从未参展CES,但他们家的Model X早在2014年就被松下摆上了自己的舞台,作为松下电池方案的最佳证明。

  除了松下,传统车厂也要在CES分上一杯羹表达自己的科技含量,比如每年都在南馆门口对面单独搭建展馆留一圈试驾车的宝马,或是在CES上公布了好几次的奔驰概念车,以及每年都很认真地想谈谈自己车内科技的福特。

拜腾概念车迅速占领朋友圈拜腾概念车迅速占领朋友圈

  AI概念的爆发让无人驾驶有了新的着陆点。来自其他行业的新玩家也不断加入其中,比如跟贾跃亭有千丝万缕关联的法拉第未来,FF91看起来完成度依旧不高;奇瑞把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放到了自己车上;还有拜腾,这家此前似乎从未听说过的新厂商用一块车内无边框大屏迅速占据了朋友圈。

FF91看上去完成度依旧不高FF91看上去完成度依旧不高

  这些厂商加上蔚来,小鹏,奇点这些名字,让汽车行业仿佛跳过了漫长的积累阶段,造车不再是堵上身家性命再潜心研究七八年才有可能的事,只要有资源,似乎就像手机一样简单。

  简单的可能只是做出样车,且不说是不是符合上路标准。真正的难题在量产阶段,否则特斯拉Model 3也不会至今再度推迟产量目标。

  3 万物互联终于到了实质操作阶段

  物理网终于跨出了艰难跨越的一步:2006年我刚入行时候,九月通信展上运营商和设备商都在谈“物联网”概念,彼时这概念主要商用,大多通过各种示意图和沙盘模型进行演示。

  轮到用户理解的时候,物联网已经被被解释为智能家居,在国内外,小米和苹果homekit,以及一票深圳厂商成了实质上的推手。

  在这次CES展上,智能家居概念被提的并不多,厂商们更倾向于将其表达为“连接一切”,然后加上了AI这个万用概念,是对之前“连上网就叫智能家居”的概念升级。

三星把语音助手塞进了冰箱三星把语音助手塞进了冰箱

  三星所做是最容易理解的,他们把自己的Bixby智能助手塞进了冰箱,电视等每一款家电里,以便创造更多AI为人服务的场景(虽然不太明白为什么不掏手机而要跟冰箱对话……),海尔带来的则是能自动辨别衣物面料、添加和购买洗涤剂的智慧洗衣;联想则跟高通和谷歌站在了一起,他们从自己最擅长的笔记本产品下手,希望它永远在线。

联想“永远在线”的骁龙笔记本联想“永远在线”的骁龙笔记本

  这些看似必然的结果,背后是网络覆盖、低功耗芯片和场景识别多个因素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叠加的结果。

  离科幻片里的场景仍旧还远,但至少,谈了快十年的万物互联终于到了实质操作阶段,后续的发展障碍不再是技术,而是人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