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分享到:

当你在浏览器里输入WWW时,知道它已经25岁了吗?

时间:2016-08-25 14:05:27 来源:PingWest 评论:0 点击:0
  当你每天在浏览器地址栏里敲打WWW这三个字符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它已经25岁了。1991年的8月 ,蒂姆·伯纳斯-李在alt.hypertext新闻组上贴出了万维网的项目简介文章,这标志着因特网上万维网公共服务的首次亮相。8月自然也就成了万维网技术诞生的月份。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25年并不算长,但万维网在这25年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对于已经习惯了网络生活的人们来说,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在浏览器地址里输入WWW字符后再也打不开任何网页会是什么感受。所以,当大家每天都离不开万维网的时候,不妨也来看看它背后的一些小故事。

  万维网不等于互联网

  说到万维网,大家可能会很自然的想到互联网,并且把两者划上等号。其实,万维网并不等于互联网,它只是互联网的一部分。

  所谓万维网,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系统,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它只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是靠着互联网运行的一项服务。相比之下,互联网包含的范围更广,比如支持电子邮件的基础设施、点对点网络、文件共享、IP 电话服务等等。

  蒂姆·伯纳斯-李和罗伯特·卡里奥一起开发了万维网

  万维网的诞生离不开两位科学家的卓越贡献:蒂姆·伯纳斯-李和罗伯特·卡里奥。前者是英国的计算机科学家、后者则是比利时的计算机科学家。

蒂姆·伯纳斯-李蒂姆·伯纳斯-李

  在1989年的时候,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是全欧最大的互联网节点。伯纳斯-李因此看到了将超文本系统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的机会:“我只要把超文本系统和传输控制协议、域名系统结合在一起,就能得出万维网了”!接着,伯纳斯-李在 1990年9月至12月创建了一套系统,称其为万维网。这段时间内,卡里奥与伯纳斯-李联合发起了项目经费的计划,并成为项目的关键支持者。

  所以不难看出,万维网的诞生和很多影响巨大的理论、事物类似——前人已经把基础工作都做好了,只是需要有个人能更进一步,把这些基础事物结合起来。

罗伯特·卡里奥罗伯特·卡里奥

  万维网的核心部分是由三个标准构成的:URI、HTTP、HTML

  就像上文所提到的那样,万维网的核心部分是由三个标准构成的:

  统一资源标识符(URI),这是一个统一的为资源定位的系统。

  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它负责规定客户端和服务器怎样互相交流。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作用是定义超文本文档的结构和格式。

  万维网中文名称由来

  万维网的英文名称是:World Wide Web。1994年6月,北美的中国新闻电脑网络(China News Digest,缩写“CND”),在其电子出版物《华夏文摘》上将“World Wide Web”称为“万维网”,这样其中文名称汉语拼音也是以WWW开始。“万维网”这一名称后来就被广泛采用了。

  网址中的双斜线(//)并非必要

  当我们使用浏览器访问互联网时,地址栏里一般会显示一串类似 https://www.google.com/ 的字符。其实,在这串字符中,// 并不是一个必要的元素。

  2009年,蒂姆·伯纳斯-李在接受泰晤士报访问时表示,在设计万维网时,他其实可以轻易设计出一种无需斜线的 URL,不过当时他却觉得带 // 的做法看起来挺不错的,所以就采用了这种方式。

  蒂姆·伯纳斯-李觉得,要是知道 // 会在使用中给大家带来这么多不便的话,他肯定不会这么做的,所以他还为自己当初的掉以轻心向大家道了个歉。

  罗伯特·卡里奥设计了WWW历史性标识

  就像很多东西都会有一个自己的LOGO一样,万维网也有自己的标识,而这个标识的设计者是罗伯特·卡里奥。

  万维网名人堂

  为了纪念一些人对万维网发展的突出贡献,Best of the Web 发起了一个万维网名人堂项目。在这份名单中,除了蒂姆·伯纳斯-李外,网景通讯公司的不少人也都名列其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网景浏览器在万维网发展过程中的突出作用。

  作为一家1994年成立的公司,网景是第一家尝试利用新生万维网的公司,它在浏览器市场的份额一度达到70%。马克·安德森作为公司创始人自然也对万维网的发展有着不少贡献,当选万维网名人堂成员也是实至名归。

  万维网绰号:World Wide Wait(全球等)

  虽然很多国家的网速都在不断提高,不过用户却仍然会觉得网络还是不够快,所以万维网的一个绰号也就因此诞生了——从World Wide Web变成了World Wide Wait(全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