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电 > 正文
分享到:

高层动乱企业亏损 全球第四的惠而浦在中国如履

时间:2017-12-21 10:25:09 来源: 新浪科技 评论:0 点击:0
资料图资料图

  根据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的2016年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数据显示,创办于1911年的美国惠而浦凭借4.7%的市场份额,成为家电行业第四大集团。

  然而,这家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近来则风波不断,继重大财会差错、证监局发警示函、股价暴跌后,本月14日,惠而浦中国发布公告,宣布公司董事长金友华将于12月29日辞职,一并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及在公司第六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担任的主任委员职务,并不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

  根据惠而浦公告显示,董事会提名曾在通用电气、霍尼韦尔、欧司朗、佛山照明等多家中外企业任职的吴胜波为公司新的董事侯选人。曾在施耐德等多家跨国公司任职,曾任欧司朗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的艾小明成为惠而浦中国的董事、法定代表人。

  两位拥有照明行业经验的高层,能为深陷泥潭的惠而浦中国带来怎样的变化,尚不明朗。自2015年开始的高管离职潮是否就此截止,仍然是未知数。

  高管不断离职前路堪忧

  2015年7月29日,惠而浦中国首席财务官Arnab K Bagchi因个人原因请辞在公司内的全部职务。

  2016年4月19日,上任仅十个月的惠而浦中国董事、首席财务官江慧玲再次请辞。

  2017年2月,接替江慧玲的George Wong同样辞任CFO,由冯曙明继任。不到两年的时间,首席财务官的职位四度易主。

  今年9月,金友华就辞任了惠而浦中国总裁的职位,暂时继续担任董事长以及公司战略委员会主任职务。

  10月18日,公司独立董事曹若华提交的书面辞呈,申请辞去公司独立董事职务,同时一并辞去公司第六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及提名、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职务。理由依旧是“个人原因”。

  11月17日,一直负责合肥三洋和惠而浦中国营销工作的章荣中,辞去惠而浦中国副总裁的职务,并不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

  同期,惠而浦中国的副总裁黄秋宏也辞去副总裁的职务,公司另有任用。

  此外,有消息称,12月13日,也就是在公司董事长公告金友华离职的前一天,惠而浦中国中层大规模换人,时任销售财务负责人、电商负责人、财税会计负责任人、连锁业务负责人、物流负责人、销售财务洗衣机经历、电商专员为重大会计差错背锅,与惠而浦和平分手。

  重大会计差错影射业绩下滑

  今年下半年,惠而浦中国高中低管理层全线发生变动,起因则是7月份发布的一则公告。

  7月27日,惠而浦中国发布了《关于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及复牌的提示性公告》,公告显示公司发现主要在销售折扣计提方面在2015及2016年度存在会计差错,初步估计该等差错金额约为人民币2.5-3亿元。

  随后10月16日发布的《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证实,惠而浦中国2015年、2016年两年分别多计算净利润1亿元和近9千万元人民币。

  惠而浦的公告显示,三大原因导致公司出现了会计错误:

  1、在2015年度和2016年度中,存在销售折扣的少记、迟记和计提不足,原因包括不当行为及缺乏遵守相关操作流程的意识和注意。

  2、公司销售、营销财务和物流部门部分员工存在违反会计政策及相关公司政策,导致公司存在产品尚未发货即确认销售收入的情形,该行为导致相关财年存在多记收入的情况;亦存在销售收入跨期确认,导致收入确认不准确的情况。

  3、除销售折扣和收入确认问题之外,由于在2016年第一季度公司库存成本结转发生电脑系统故障,相关调整分录未及时冲销,导致已售产品的营业成本存在少记的情况。

  然而,有媒体在惠而浦(中国)渠道管理信息系统培训文件第七页中发现,公司的销售管理栏目中却明确要求,“以出库扫码确认销售”。默许了“出库”与 “发货”可能存在“差异”。

  而无论会计差错是否惠而浦有意为之,其背后则都反映了惠而浦在中国市场的困境。

  根据惠而浦的财报数据显示,2014至2016年三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93亿、3.67亿、2.83亿人民币。除去会计差错后则为2.93亿、2.63亿、1.94亿人民币,为逐年下滑态势。

  白电巨头国内水土不服

  惠而浦早在1994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虽曾与中国的北京雪花、上海水仙、深圳蓝波空调等家电品牌在冰洗领域有过合作,但最后均是黯然收场。

  2013年8月,惠而浦宣布投资中国首家合资上市家电企业三洋,以51%的股权实现控股并登陆上交所。2014年11月完成收购以后,惠而浦在合肥建立了中国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

  惠而浦曾在全球研发中心奠基及落户仪式上宣布:用20亿卷土重来,并定下了5~10年重回中国国内一线白电集团的雄心。

  然而自2014年开始,中国业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却连年下滑。时隔不到三年,今年10月31日发布的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已经出现了5.66千万的亏损。

  惠而浦将亏损的原因归结于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会计差错导致管理层精力被吸引,以及对业务关注度不足等。

  但同样的环境下,中国本土白色家电三巨头业绩却依旧保持了增长。格力电器、美的集团、青岛海尔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分别为154.61亿元、149.98亿元、56.82亿元,分别保持了24.48%、26.43%和22%的增长。

  惠而浦的困境或主要受制于产品竞争力、多品牌运作和渠道建设三方面。

  根据惠而浦中国2015年、2016年两年的年度财报显示,公司研发人员从452人提升至564人,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从10.07%提升至16.99%。但研发投入综合占营业收入比例却从3.02%下滑至2.66%。

  白色电器本身技术发展就比较缓慢,然而惠而浦并未在产品层面追上近两年在国内兴起的互联网家电、智能家电概念。主流家电企业纷纷发布智能化战略时,外界也鲜见惠而浦的身影。

  惠而浦收购三洋后,获得了三洋、帝度、荣事达三个品牌,产品线已从洗衣机、冰箱,延伸到厨房电器、生活电器。

  然而,荣事达品牌所有权在合肥国资委,虽目前授权了惠而浦,但由于历史原因品牌对外授权使用混乱。

  三洋虽然在惠而浦收购案中将股权全部出售给惠而浦,但之前已将民用白电业务出售给海尔,并改名Haier Aqua。惠而浦徒留三洋品牌,却无任何技术收获。

  2011年荣事达三洋推出了主打冰箱的帝度品牌,但最近几年来在市场上面临着对手的强势打压,市场空间颇为尴尬。

  而惠而浦品牌本身由于历史原因,空调、热水器、小家电品牌使用权在苏宁手中。

  最终,名义上的“四大品牌”却让惠而浦中国团队在一线市场竞争中处处受限。

  此外在渠道方面,惠而浦一味强求“掌控”,坚持不走三四级市场代理制,而是与国美、苏宁们合作主攻一二级市场。导致品牌在尚不饱和的农村市场占有率低下。

  金友华走了,惠而浦依旧伤痕累累。如何整合旗下四大品牌、如何扭转亏损局面、如何找到产品上的切入点,都将成为新上任管理层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国内市场留给惠而浦的时间与市场空间,已经不多了。